1、不同地方的结婚风俗都不一样,青岛的结婚风俗你有过了解吗?青岛结婚风俗是指的山东青岛地区的人们的结婚风俗习惯 。众所周知,人生的四大喜事包括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青岛地区的结婚风俗大体上与山东其他地区是一样的,那么到底青岛地区的结婚风俗习惯是哪些内容呢?
下面就来说一说青岛结婚风俗以供大家参考和了解 。
一:订婚 , 在恋爱自由的这个时代依然是保留着说媒的环节,只不过现在的媒人不再是过去的媒婆,而是年轻人的亲戚、熟人,当然了也有些人请专门的媒婆 。两个人对于彼此的家庭都是有了解的 , 因此媒人不需要太多的口舌就可以订下来婚事 。
二:下聘礼,订婚之后男方就要向女方要彩礼,富裕家庭都是送金银首饰以及绸缎衣料和礼金的,一般的人家来讲都是送布料,寓意送衣裳面 。如今的话都是在订婚的当天新郎官带上聘礼以及订婚戒指、礼金、两条红腰带以及红包袱、两套衣服(棉袄一件)、小六样,包括六斤肉、六条鱼、六瓶酒、六盒点心、六盒糖、六扎粉丝寓意长长久久 。女方也有回礼,一双新鞋 。
三:结婚,青岛的迎亲方式有三种 , 第一种是新郎官亲自的前去女方家迎接新娘,也就是亲迎,这种都是现代小康家庭的首选迎亲方式 。第二种是新郎官先坐轿子由轿夫台上十几步,压压轿子,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在家中等待,这种是等亲,或者叫做接亲,有很多人家也用这种接亲方式 。第三种是男家不再派人到女方家中去迎接新娘,而是由女方家的叔伯或者兄弟等人将新娘子送到男方家中来,这是送亲 。
看到以上的青岛结婚风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其实总体来讲,青岛的结婚风俗讲究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大多数青岛人都会选择中式婚礼 , 隆重有韵味 。
婚礼前天下午,商议当天结婚细节 。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要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 。结婚当天,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 。新娘妆毕,要怀揣一方小镜子,以“避“凶光 。等待迎娶,同时要将准备的糕饼吃下 。
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 。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程序 。
【青岛的风俗,不同地方的结婚风俗都不一样,青岛的结婚风俗你有过了解吗?】青岛的结婚风俗有很多种,需要提前一天 , 男方到女方家里面送礼服,而且在结婚当天还要带上四色礼,女方也要进行回礼 。
文章插图
2、青岛民风民俗居?。ㄓ殖啤白∷保┦侨死嗟钟绾托菹⒎毖艿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 , 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问,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 。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 。以三合院居多 。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 。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i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 , 人们习惯叫“道士帽” 。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
80年代起 , 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继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力改善 。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 。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
->村庄
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或“屯” 。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无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道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 , 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 。因“哥”、“格”、“戈”同音 , 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 。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脸”、“屯”、“沟”、“店”等字 , 叫“梁家吐”、“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 。菜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来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 。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 , 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 。峙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的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 。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 , 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 。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流洲而得名 。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宾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棒子沟等 。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 。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
->院落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 , 俗称“天井”、“院子” 。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 。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 , 院里建猪圈、厕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 。后院很小 , 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 。如今,随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 , 旧时多用石块垒成 。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 。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 。顶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 。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 。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内”或“街门口” 。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 , 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 。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高,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 。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 , “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 。有的人家辽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 , 用以锁门 。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囚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 。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搂,叫“土门子” 。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
->房屋
民间多住平房 。旧时 , 房屋结构为起脊 , 用梁、柱构成骨架,上墙草顶,木侵窗户(问有石墙瓦顶) 。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儿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 。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口旷套间” 。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 。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 , 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 , 可节省灯油 。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 , 说从方洞中可看见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 。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顶棚,也叫“天棚” , 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 。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 。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 , 称“客屋” 。
厢房夏热冬冷倔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下暖 , 夏不凉”的俗谚 。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下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 , 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 , 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 。上梁时间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时”,届时亲友都要来帮忙或祝贺,贺礼多为一块红布,叫做“挂红”?梁橡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披,还要绑上筷子 , 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 。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 , 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 。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抢 。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 , 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竖联 , 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 。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 , 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
80年代后 , 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 , 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 , 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 , 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字 , 如无法避开 , 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揪木、槐木 , 因“汛”、“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 , 院内不栽“鬼拍手” 。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见“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灶,宅室不安 。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谜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
青岛民俗节庆一览表
捷旅网2006-3-25来源:
节庆名称
时间
天后宫民俗庙会
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
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
海云庵糖球会
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
青岛樱花会
4月下旬
樱花之旅――日本周
4月下旬
青岛之春――音乐周
4月中下旬
湛山寺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
崂山北宅樱桃会
5月上旬
青岛“海之情”旅游节
7月
“青岛之夏”艺术节
7月中旬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
7月-9月
中国青岛沙滩文化艺术节
9月
山海情――新婚之旅
10月
大泽山葡萄节
9月
青岛金秋菊花会
10月-11月
金秋十月合唱周
10月
崂山旅游文化节
11月
青岛旅游行业酒吧文化节
12月
靠海就在赶海呀`
文章插图
3、青岛的风俗是怎么样的?1、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 。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 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的啤酒盛会 。
啤酒节已经成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优势与魅力的盛大节日,以啤酒为媒介,展现了青岛啤酒公司和城市 。
2、海云庵糖球会是山东青岛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 。出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目的 , 1990年起政府定名“海云庵糖球会”,会期延长为三天 。近20年来,海云庵糖球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民俗庙会,赶会的摊贩许多来自外地外?。蚨?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 。
3、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20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的赏樱活动已有盛名 , "东海花海"被列为青岛市十景之一 。
4、青岛萝卜会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也叫清溪庵庙会,清溪庵俗称下村庙,原来位于现今的山东青岛台东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原称玉皇庙 。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帝圣君神像,归崂山太清宫管辖 。
青岛地形地貌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 。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 。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
新郎家要准备6盘东西:苹果、橘子、花生、大枣 、点心、烟(一般是两盘干果,水果、糖、点心等自由组合,烟不摆盘 , 除非其他东西没准备齐),用粉红纸垫在盘底 。出发前 , 由伴郎给新郎穿衣打领带,由母亲整理,然后新郎经父母许可后出发 。
出发后家中马上将喜字等贴好 。安排好迎接娘家人、接喜盆、下宽心面人员 。喜字分镜喜、窗喜、床喜、路喜等,贴路喜要从路口往家里倒着贴 , 一直贴回家,古力盖、消防栓等用粉红纸贴上,贴喜字规矩是“迎头见喜”,即新郎新娘一路上走过来迎头的前方墙面要贴喜字 。
青岛风俗详情
准备好带走的东西两个盆 , 盆中放枣、花生、桂圆、栗子、红筷子、宽心面(2扎,用红线扎一起 , 越宽越好)六样物品,盆用红包袱(订婚时送过去的)包好 。青岛结婚风俗之迎亲 。
新郎、伴郎携带红包、结婚证、手捧花、胸花等到达新娘家 , 新娘的伙伴都堵在门口刁难要红包,这叫堵门 。
开门后,新郎经过新娘父母许可后,可去突破第2道防线新娘背朝门坐在卧室的床上,卧室门由女伴堵着,接受完刁难,塞上红包后 , 就要进去找新娘的鞋,找到鞋后,新郎新娘一起在床上吃滚蛋饺,一般盛6个,吃4个留下2个,留个想头,表示还回来 。
文章插图
4、青岛春节风俗是什么->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 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很有凤趣的习俗和传说 , 青岛地区也不例外 。
农历的腊月三十,各家就把过年的一切准备好了 。室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窗上贴上窗花 , 门媚挂上挂笺(过门钱),炕头贴上年画,院门、屋门、粮囤、箱相等处贴上春联和“福”字 。一派吉祥欢快的节日气氛 。旧时,各家还要在院里搭“天地棚”,供“天地神” 。在甬路上铺谷草,说是为已故祖先来家过年喂马用的,大门口内要挡上木棍,供祖先拴马,现在这些习俗多已废弃 。
>接年
莱西称“请神” 。即在除夕日落前,由家中男性青少年提着马(纸吊儿)到坟莹或村外 , 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 。焚香烧纸后,口喊:“爷爷、妈妈(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家,算是对祖先尽了 孝 。接年之后 , 直到初二夜里便不能扫地了,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恭,也会扫走财运 。现在 , 有些农村此风俗还在流行 。
>守岁
接年后,人们便开始守岁了 。
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 , 一家人欢聚一堂,喝团圆酒,吃年夜饭,男女老少,尽情欢乐 。年夜饭中 , 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 。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能上席 。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 , 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栗子、硬币、糖果、年糕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有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 。“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下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 , 不能打骂孩子 。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 , 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 。胶州民间过年,打碎了碗碟 , 要将碎片扔到井里,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说话,这样才可以消灾免难 。所以民间就有了“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下好也说好”的俗语 。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 。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滑扎(饺子)、放鞭炮 , 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
近几年 , 在青岛市区,守岁习俗已淡化,除全家欢聚一起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
>拜年
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 。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 , 叫“家拜” 。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一般属未出五服者),叫“近拜” 。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城市习惯叫“压岁钱” 。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 。有时 , 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 , 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
>送年
正月初二日落以后(有的在深夜),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 , 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圭叩拜,送祖先回茔 , 表示大年已过,此情现在农村某些地区仍有流行 。
>走亲
走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平日走亲叫“出门”,正月走亲叫“出正月门”走亲的顺序各地下尽相同,一般都是初二开始?未结婚的外甥代表父母到外祖父家拜年,因为出嫁的女儿在初二未“送年”前是不能口娘家的 。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做“走丈人家” 。初五不能去,说是“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走亲则是“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 , 叫做“先看姑,后看舅 , 丈人丈母在后头” 。新女婿到岳父母家特别受款待 。农村规矩一般是住若干天,本家亲友轮流请客 , 叫做喝“轮缸酒” 。
走亲时都要带礼物 。旧时,农村贫困 , 走亲的人一般是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馒头)、子(油炸的面鱼) 。主人收到后要留下一点,再换上几样物品,叫“压着篓” 。不能把礼品全留下,留下是表示断亲或绝交,这样,走一个正月的亲,一份礼物也就够了 。前些年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时多携带点心、罐头;近年来,则多半是名酒和滋补品了 。
正月的节令很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如初五“五马日”、初六“人节”、初八“转八日”(谷节)、初十“石王生日”、十一“庄稼生日”等 。这些节令都有民俗活动和禁忌 , 还伴以相应的节日食品 。所以胶州、胶南等地就有“正月里节令多,活活喜煞馋者婆”的俗语 。
>请狗
正月初一 , 即墨有“请狗”的习俗 。这天早晨,各家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内供狗食用 。“请狗”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传说原来人间的麦而是从根部长到顶的,人们收的麦子堆成山,就不知道爱惜粮食了 。可天上粮仓里的麦子却越来越少,王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 。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串县,发现到处是霉烂的麦子,一些顽童竟坐在一张大饼上玩耍 。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王皇大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 。后来仙狗被贬下凡界变作人间的狗 。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都要请狗吃顿好饭 。>送神节
旧说除夕日接进家门的各路神灵都要在正月初二三更夜被送回各自的神位,于是,胶州一带定正月初三为“送神节” , 为众神归位 。这一天,各家饭菜都很丰盛,大吃大喝一天,从各户供奉的1200尊神纸像看,众神共1200位,在旧时真不知道如何安排那么多的神灵 。
>龙王生日
传说正月初四为龙王生日 。龙王是管水的最高神灵,人若冒犯了它,轻则大旱3年 , 颗粒不收,重则连发洪水 , 吞噬人们的生命财产 。为了不惊动龙王,胶州、胶南等地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到井里取水,正月初四取第一桶水时要先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祭奠龙王 。如今,许多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人们也不再到井边祭祀了 。
>轮七日
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老轮七日” 。这几日早起观天象来预测人体健康,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而十六日主壮年,二十六日主老年 。这些并无科学依据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老年人头脑中残存,如二十七七日晨阴云密布、狂风大作 , 便会给他们增加心理负担,于健康不利 。
>麦子主日
在山东鲁南等地区,正月初八为谷日,青岛地区的庄稼生日则是正月二十一 。人们以这无早晨天气晴阴来预测小麦丰歉,所以有“小麦成与秕,单看正月二十一”的农谚 。
>石王生日
正月初十为石王生日,也叫磨王生日 。旧时石磨、石碾为每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 大户人家有一碾两磨(大磨磨粮食,小磨磨豆腐),小户人家起码也要有一盘大磨 。每逢过年 , 须用红纸写一张“磨王在此”的帖子贴在磨上,叫“封磨”,到正月初十方可开磨 。开磨前要在磨盘上祭拜,拜毕还要把婴儿拘到磨顶上,把磨推转,这叫“磨王顶上转一转 , 活到九十九岁半” 。现在磨面机械已代替了石磨,“封磨”、“开磨”等习俗自然就随之消失了 。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正月上旬,有时也在腊月 , 立春象征着春天已经来临,气温将逐渐升高 。但青岛春寒 。这时仍是寒冬天气,所以民间就有“打个春别欢喜,还有三十天的冷天气”的说法 。立春这天,农民们喜欢到田野上走一走,叫做“迎春” 。还兴吃生萝卜,叫“咬春”,说吃个主萝卜可以杀菌防病,可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
立春没有什么禁忌,只有莱西部分乡镇忌讳挑水,说挑水会一年精神不振 , 爱打瞌睡;也不能掏锅头灰 , 掏灰会把一年的好运掏跑,莱西打春这天,出嫁的闺女还不能回娘家,即使因故必住娘家的,也要在打春的时辰到外边躲一躲 。
你知道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青岛春节风俗是:
二十三 , 糖瓜粘;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六,把肉煮;
二十七 , 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守一宿;
初一出来走一走 。
同时这也是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 , 唱出了青岛的年文化 。
文章插图
5、青岛过小年有哪些习俗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 。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 , 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
小年 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 。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青岛过小年 , 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
忙年 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 , 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 。岛城“每逢年 , 必灌肠”习俗尤在 。
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 , 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 。青岛农村忙年 , 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
年货 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 。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 。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 20世纪 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 。20世纪 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 , 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
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 。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 , 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 。
年除日 即大年除夕年三十 。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 , 炒花生、煎鱼、煮肉 。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
接年 青岛农村除夕晚 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 , 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 。除夕之夜,青岛市区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 , 为故人“接年”、“过年” 。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 。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 , 以便清早出门拜年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
青岛农村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点过年,将家谱前的供桌上香烧起来、蜡烛点起来,有的墙上挂着财神,桌上摆点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摆着老一辈牌位 , 烧香祭祖给他们过年 。
迎年 新、旧岁交替之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叫迎年 。由于青岛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 。晚上八点、十点、午夜、凌晨两点和清晨,都能听到下饺子的鞭炮声 。夜零点新年一到、春节文艺晚会撞钟开始,大人领着孩子挑着几串鞭炮 , 有一百头、二百头、五百头、上千头的 , 有的还接起来几米长成挂地燃放:啪……啪……啪啪啪……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岛成一片火树银花,声声灌耳辞旧岁 。
浮山所过春节的习俗是独特的 , 天下的春节皆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 而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 。自古至今浮山所明朝军户后裔只摆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摆鱼和肉等荤菜,有的至今保留着过年不吃肉馅饺子的习惯 , 只吃白菜豆腐粉条馅饺子 , 这些习俗已延袭600年了 。
拜年 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 。正月初一,天刚亮 , 岛城人大都穿着崭新衣服,女孩擦着胭脂,出门拜年 。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现在一般只问声“过年好” , 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吃糖 , 抓瓜子!”或说声“恭喜”来年的好话或祝福,还要给小孩“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 。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
小年 青岛农村也叫“辞灶” , 是腊月二十三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 , 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 。有以下习俗:
1、大扫除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 。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对于现在的我们,全家大扫除 , 干干净净迎新春 。
2、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
3、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
4、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
5、吃糖瓜
其实,不同地区小年的饮食习俗各有不同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
6、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 。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 。不知道为啥,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反正重点就是吃饺子 。
小年,又叫辞灶,青岛的辞灶习俗主要在晚饭时间,白天一般都是扫屋除尘打扫卫生,晚饭吃水饺,为了给灶王爷送行,要摆供:三碗水饺,三双新筷子,糖瓜,乌枣,蜜食,柿饼四个甜食小吃,烧纸时把灶末顶端的小马裁下来一起烧,让灶王爷骑马上天,嘴甜甜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放鞭炮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