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

1、蒙古族 风俗(蒙古族风俗习惯)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蒙古族 风俗,蒙古族风俗习惯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你好人教版的 , 有很多…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蒙古族 风俗 , 蒙古族风俗习惯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你好人教版的,有很多可以写的,书上不是说了请你将调查了解道德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么 。
2、没规定写哪里的民风民俗 。
3、我想写蒙古族的,就找了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可以参考一下:蒙古族风俗习惯待客礼仪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
4、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
5、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
6、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
7、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 , 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 。
8、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
9、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
10、“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
11、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 , 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 , 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
12、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
13、2002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选 。
14、蒙族馅饼辽宁蒙古族的一种风味面食 ,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
15、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做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 。
16、明末清初,改为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蒙古族人民经常食用的佳品,并以其薄、漏、透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
17、蒙族馅饼大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饼皮内可见肉似玛瑙 , 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 。
18、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 , 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
19、汉族有“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语,蒙古族则有“好吃不如馅饼”的说法,可见,饺子和馅饼是同等的上乘佳品 。
20、喇嘛系列食品在辽宁蒙古族美食中独具特色,如喇嘛肉、喇嘛粥和喇嘛糕 。
21、其中喇嘛糕是辽宁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糕点,它选用精制面粉、白砂糖、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瓜籽儿仁、青红丝、桂花为辅助原料,放入烤炉烤制而成 。
22、其特点是,洁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松软,富有弹性,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
23、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 。
24、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 。
25、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 。
26、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 。
27、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
28、蒙古包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 。
29、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 , 外面覆以羊毛毡 , 再用毛绳固定 。
30、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 。
31、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 , 通气透光 。
32、门?。局? ,大多向南或向东南 。
33、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
34、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 , 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 。
35、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深蓝色 。
36、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 。
37、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
38、红、绿绸缎做腰带 。
39、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
40、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 。
41、喜穿软简牛皮靴,长到膝盖 。
42、农民多穿布衣 , 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 , 保留扎腰习俗 。
43、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
44、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
45、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 , 扎上两个发根 , 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
46、顾站冠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 。
47、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 。
48、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 。
49、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 。
50、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
51、蒙古靴服饰工艺品 。
52、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分 。
53、《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 , 颇为工巧 。
54、”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 , 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 。
55、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
56、摔跤服及摔跤靴摔跤比赛服装 。
57、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
58、坎肩袒露胸部 。
59、长裤宽大 。
60、套裤上图案丰富 , 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 。
61、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
62、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 , 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
63、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
64、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
65、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
66、摔跤靴则是 幼ㄓ眯 <崛汀⒑袷担 プ由嫌衅ご ┦苯 サ缀脱ネ膊 罄喂蹋 苑阑 购吞呓攀蓖崖洌 冶阌诠床 苑健?br>婚俗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 。
67、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 , 男到女家娶亲 。
68、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 。
69、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 。
70、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
71、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
72、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
73、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 。
74、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 , 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 , 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 。
75、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 。
76、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 。
77、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 , 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 。
78、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 , 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 。
79、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 , 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 。
80、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 。
81、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
82、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 。
83、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 , 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 。
84、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
85、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 , 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 。
86、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 , 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并祝新人幸福 。
87、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
88、葬俗一般不设灵床 , 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 。
89、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 。
90、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 , 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 , 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 。
91、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
92、禁忌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 , 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 , 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 。
93、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 。
94、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 , 不能带入包内 。
95、绝不能打牛、马的头部 。
96、服饰禁忌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 。
97、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 , 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 。
98、系腰,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 。
99、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 。
100、戴帽子、系腰带是交际礼节之一 。
101、居住禁忌元朝时人们出入宫殿不许踩门槛 。
102、如果有人犯禁,要严惩 。
103、脚踏门槛,被视为无异于脚踩主人的咽喉 。
104、现蒙古人仍忌讳脚踏门槛 。
105、其次 , 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 。
106、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 。
107、主人或贵宾尊长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 。
108、坐次错乱,是一大禁忌 。
109、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110、蒙古族牧民喜双不喜单,所以,若给主人赠送礼品,每类物品最好是成双成对的 。
111、到牧民家,请先向主人问好,然后再问天气和牲畜情况,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说吉利的话 。
112、不要一进门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谦让,当然也不必过分客气 。
113、不过入座一定要双腿盘起,尽管这种坐式对你来说很不舒服 。
114、切记不可坐锅台,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炉或灶火上暖脚 。
115、主人敬酒时 , 要用双手接过 。
116、不要用左手给主人递东西 。
117、酒宴上,不论接酒还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 。
118、离包时走原路 。
119、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再上车或上马 。
120、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 。
121、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 。
122、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 , 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 。
123、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 。
124、蒙古族妇女坐月子,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 。
125、倘是女孩,门的左边挂的是红布 。
126、严禁客人打骂狗 。
127、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 。
128、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 。
129、日期禁忌蒙古人对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很重视 。
130、这与佛教的有些理论有关 。
131、一般在这些日子不举行婚礼,病人不出远门,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旧病复发等 。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

文章插图
2、蒙古族风俗习惯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 , 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 , 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 , 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 。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 , “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 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 , 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 , 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 , 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 , 然后再互换 。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 , 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 , 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 。在包里作客 , 主人躬身端奶茶 , 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锅灶不许用脚踩碰 , 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 。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 , 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 , 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 , 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 , 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 。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 , 三支歌 , 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 , 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 。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 。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 , 靴可套棉袜毡袜 。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 , 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 , 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 , 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 , 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 , 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 。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 , 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壹痛址潘茄?,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 。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 。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 , 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 。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 。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 。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 , 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 , 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 。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 , 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 , 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 , 烧得越旺越好 。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 , 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 。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 。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 , 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 。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 。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 , 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 , 脚登蒙古靴或马靴 。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 。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 。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 。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 , 是一种说唱艺术 。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 。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 。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 , 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 , 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 , 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 , “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 。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 。“王”被对方将死 , 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 。沙嘎有多种玩法 。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 , 宽凹面四”牙玛”(山羊) , 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 。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 , 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
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 ,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 , 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 , 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 , 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 , 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 。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 , 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 , 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 。对家中来客 , 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 。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 。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 , 还有一定的规矩 。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 。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 。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 。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 。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 。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 。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 。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 , 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 , 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 , 歌含有诗,诗歌并存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 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 。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 , 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 , 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
问候: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 , 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款待行路人 , 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 , 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 , 吃一点也行 。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 , 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 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
按此方法 , 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 。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 , 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 , 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 , 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 。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 。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 。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
婚礼习俗
献哈达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 , 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 。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 。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 , 再交给新娘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羊背子(shuus或者uuch)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 。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 , 直到把新娘娶回家 。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 。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 ,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 。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 。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 。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 。新娘上轿后要哭泣 , 表示不忍离开家 , 且要一路啼哭 , 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 , 并供到堂屋中 。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 。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 。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 , 新婚夫妇都要作揖 。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 。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 。回来后,新娘烧火 , 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 。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 。历史上 , 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 。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 , 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您好) 。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 , 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 , 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 , 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 , 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 , 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

文章插图
3、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见面要互致问候 , 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 , 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您好) 。
2、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
3、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
4、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
5、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6、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
7、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
8、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
9、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 , 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
10、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
11、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
12、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
13、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 。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 。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
14、“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大者 , 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 , 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 , 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 , 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 不怕风吹雨打 , 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

文章插图
4、蒙古族有哪些风俗1、献哈达
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祝贺 ,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去蒙古旅游经常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 , 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是一种蒙古传统风俗 。
3、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
蒙古族的风俗有很多 , 像献哈达、唱歌、递鼻烟壶只是其中一部分风俗,还有摔跤、射箭、那达慕等风俗 。
4,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 , 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5,婚礼的习俗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 , 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 。
6,生儿育女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 。如生婴儿为男的 , 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 , 以示报喜 。
7,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 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 , 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
扩展资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较传统,因此有许多忌讳 , 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则会带来不愉快 。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 。还有 , 不要在火盆上跨过 。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 。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 。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 。这点一定非常注意 。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 。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 , 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
骑马、坐车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时须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行至附近须下车马步行前往,进包之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若带进包内 , 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 。进门后靠左边行走,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边;离包时走原路线,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马 。
当给客人送茶或酒时 , 客人须欠身双手接 。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等,认为只有讨饭人才敲打碗筷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 , 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 , 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习俗
蒙古族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
蒙古族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 。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 。质料有布、麻、绸、绢等 。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 。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 。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 , 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 , 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 , 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 。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
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 , 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 , 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
在蒙古族中由于早已形成了族外婚的制度,娶亲时必须到遥远的地方向无血缘关系的氏族求婚 。但求婚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彩礼聘娶,有的则是用抢婚的方式娶亲 。蒙古族在这种族外婚的制度下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婚俗形式 。
拜火 , 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 , 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 。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 , 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 。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 。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 。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 。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 。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
蒙古族
基础生产方式是
畜牧,是游牧文化 。依赖大自然,依水草而游牧,保护大自然,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换牧场游牧,有冬之牧场 , 春牧场,夏牧?。锬脸?。没有固定居所 。分散居住在草原上,住蒙古包 。人与人之间接触少,人民朴实善良大方豪迈 。最早的信仰是
萨满教 , 信仰腾格里,既长生天 。信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和谐 。即使别的宗教进入了蒙古地区,萨满教的影响已经以生活习惯的方式在蒙古人文化内根深蒂固 。
节日多基于游牧文化 , 如四季节(白群节qagan
surug
in
horim)
蒙古历农历3月21—用九十九匹白马的奶祭苍生天 。缰节(淖格图
西日荷节nogtu
xirhe
in
horim)—蒙古历农历9月—3月份开始挤马,抓马驹
9月份放马驹
夏之湖节(zun
nu
nuur
in
horim)—蒙古历农历5月
特斯玛节(tessem
talbihui
in
horim)—
蒙古历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黑苏力德节(hara
suld
in
tahilga)—12年轮回一次
白月节(qagan
sar)—蒙古历农历1月1日—通藏历新年一样,是蒙古族的春节 。
火节(gal
in
tahilga)—祭奠火神,农历12月23日\24日—用羊胸祭奠等 。文化文明:悠久随悠久 , 但文字记载历史及文明少 。
禁忌:禁忌很多,一一列出是很麻烦的事情 。蒙古姓氏,目前研究结果有125个姓 。
饮食:肉食,奶制品(百多种),野菜,糜子 , 面食,马奶酒等 。
喜欢的颜色:蓝色,白色
丧葬:直接葬在草原上,用牛车拉着掉哪儿是哪儿,让大自然的万物接纳死者 。
石棺葬 , 火葬等,无坟墓 。穿素装,只要颜色不鲜艳就可以 。
不许大哭大闹,不许吹奏乐器 。
庄严肃穆 。
汉族
基础生产方式是
农业,是农耕文化 。试图改变大自然,开垦土地,一直种地种到这片地不能在种地为止 。有固定居所,从而产生村庄 , 又产生城市 。人与人之间接触多,人际关系微妙 。信仰,道教等诸多 。汉族节日:中国人都知道 , 韩国人,日本人也许也知道 。呵呵~~
文化文明:有悠久的书面记载的历史,既文明 。禁忌似乎应该有点吧 , 从没听说过 。汉族姓,汉族人都知道 。饮食:米面,蔬菜 , 五谷杂粮等等很多很多种 。
颜色:大多数汉族喜欢红色
丧葬:穿白衣,烧纸钱,建坟墓 。
好了,有点懒得写了 。
其实我觉得
民族文化之间只是存在不一样而已,并没有谁优越于谁 。只是各个地域的民族适应了其存在生存的地域而已 。
农耕文化 , 游牧文化也只是不一样而已 。
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较传统 , 因此有许多忌讳,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则会带来不愉快 。
到蒙古包坐客 , 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 。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 。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 。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 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 。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 。这点一定非常注意 。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 。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 , 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
骑马、坐车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时须轻骑慢行 , 以免惊动畜群,行至附近须下车马步行前往,进包之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 , 若带进包内,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 。进门后靠左边行走,入包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边;离包时走原路线,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马 。
当给客人送茶或酒时,客人须欠身双手接 。禁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等,认为只有讨饭人才敲打碗筷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 , 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 , 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 , 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现在蒙古族基本都很汉化了 。我是蒙古族、要说小时候经常去参加敖包祭,我们那儿还经常开那达慕 。我是内蒙东南部的 , 比较靠近沈阳 , 去过西蒙乡村,那里更具蒙古特色 。不吃回锅肉,煮熟的肉不二次回锅,凉了也那么吃 , 说是 不然会殃及牛羊 。那里人比较少所以一有个客人就十分热情 , 最尊贵的客人用最肥的肉来招待 。比如,羊尾巴……烧火做饭的房子是单独的,常备吃的东西,谁路过饿了可以随便吃 。民风淳朴,牲畜一放出去可以几个有都不管,也没人偷 。
我是纯手打哟,你可以考虑一下(๑‾ ꇴ ‾๑)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

文章插图
5、蒙古族习俗有哪些?1、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 , 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 。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
2、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 。《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 。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 , 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 。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
据历史记载 , 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 , 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 。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 。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
3、祭火习俗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特点和风俗,蒙古族 风俗】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 。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 , 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 ,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 , 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 。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 , 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 。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 。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 。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 。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 , 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 。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 , 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 。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 , 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
5、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 。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 。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 。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 。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 , 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 。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 , 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 , 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