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 ,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 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2、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岷伟慌?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 ,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3、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 , 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4、、(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 。(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以趺粗劣诹哓囊煌放?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5、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 ,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 , 大王您相信吗?”
7、(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 , 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