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虽然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对有关字体问题仍未涉及,但【字体独立团】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广大设计师与企业客户朋友们 , 在广告、装潢的商标标识、企业名称、广告语等方面谨慎使用字体,尤其是类似“方正倩体”等独创性较高的字体,降低企业侵权风险 。
五大公司(方正、汉仪、蒙纳、华康、文鼎)的字体慎用,造字工坊也是明码标价 。可以用一些版权共享的字体,比如王汉宗系列字体;OEM的字体,比如微软系列字体(有二十多款),以及版权无力保护的字体,比如中国龙字体(有一百多款) 。
如果你不是企业、不为盈利、不太招摇,就不会有谁找你麻烦的 。
文章插图
2、从左到右依次为篆、隶、草、楷四种书体,你认为哪一种书体最好?_百度知 …书法分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 。
一、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 , 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 , 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
二、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 ,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三、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
四、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
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还是草书好?。?看上去很流畅!
草书和楷书我是最喜欢的
文章插图
3、唐朝的字是什么字体?唐朝使用的字体的是楷书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
唐代各类书体趋于成熟 。楷书工整严正,强调法度,有盛世之景 。其时佛教盛行,佛教经典抄本中亦多可见时人精湛的书法艺术 。雕版印刷术则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1、甲骨文(商)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
2、金文(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 , 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
3、大篆(秦)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
4、小篆(秦)
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
楷书又称正书 , 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 , 笔画平直 , 可作楷模 , 故名 。始于东汉 。
6、草书(汉)
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
来源:中国新闻网—可以看见的“中国文字演变”
百度百科—唐朝文化
文章插图
4、真、行、草、隶、篆各代表什么字体?汉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5种主要字体,即人们俗称的:真、行、草、隶、篆 。这5种字体 , 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
真书,又称正书,也称正楷、楷书 。在真、行、草、隶、篆5种字体中,真书是产生最迟的一种 , 直至今天人们仍在使用它 。真书的出现,是在汉代隶书和草书使用阶段开始产生的 。它的优点:一是方便书写,简省改变了隶书的波磔;二是匡正了草书的无固定标准、结构不严密的弱点 。总之,真书在汉代末期出现时,就逐步舍弃了篆书与隶书的环转笔势 。它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易认易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就成了书写的楷模 , 所以又称做楷书 。由于真书的应用范围广泛,书写时可大可小 , 又有小楷、中楷、大楷、榜书等不同的功用和称呼 。
行书,是一种处在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比真书书写起来迅速,比草书字体容易认识,在日常应用和书法活动中被大量使用 。在行书当中,按照它的书写形态区分,偏于楷法的称为“行楷” , 草法采用多的则称为“行草” 。
草书,是人们在书写实践中为了追求方便、快捷而创造出来的 , 以后在书法艺术活动中,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得到不断地发展 。草书是伴随着隶书同时出现的,约产生在秦、汉两代相交的阶段,称为“草隶”,就是书写潦草的隶书 。以后又由“草隶”发展到字形较为成熟的每字独立不相连的“章草” 。相传在汉末时,书法家张芝又把“章草”字的隶书笔意舍弃,采取偏傍相互借用,书写时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创造成了至今仍在流行的“今草” 。俗称的草书,一般就指“今草”这种字体 。唐代的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在写“今草”的过程中,更把草字加以放纵 , 书写时笔势连绵,一笔写出连带的数字 , 字形的大小偏正变化多样,又形成了“狂草” 。
隶书 , 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简化了篆书的繁难字形,又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接近方折 , 在字形的结构上完成了由象形性变为笔画性的演化 , 书写时比篆书方便,为以后真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隶书的出现是在战国末期 , 早期的隶书还存有篆书的形迹,发展到东汉时已完全成熟,并被广泛使用 。隋、唐以前把隶书称为正书,唐代有“今隶”字体,指的是真书 。
篆书,一般指的是包括大篆与小篆两种字体 。大篆是早期的篆书,又称籀书,主要是指青铜器和石鼓上的古文字 。大篆宽泛的涵义连甲骨文字也算在其间,可知大篆是一种字形并不一致的字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结果 。秦代是以小篆作为正字使用的,它结束了秦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汉字的规范性也是自小篆出现后开始的 。
文章插图
5、草书起源于哪个朝代?问题一:草书源于哪个朝代?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伐”,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 , 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问题二: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草书】汉字字体名 。草书之称 , 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 , 殆由此得名 。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 ,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 , 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 , 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 , 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 , 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胆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唐朝张怀
《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故有此别论 。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 , 故自称“六分半书” 。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
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 , 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 , 五、临?。?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 , 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 。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
问题三:甲骨文、金文、D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起源哪个朝代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 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 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问题四:书法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 , 已经创造了文字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
问题五:草书源于哪个朝代?东汉 , 是由隶书演变成章草,后是今草 。草圣张芝就是东汉时期的人 。
问题六:楷书行书草书起源的朝代是哪个找到一些资料: 楷书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 。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 。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 。行书又称“行押书”,它介於楷、草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 。行书产生於汉代,盛於两晋南北朝 。行书的结体有的近於楷书 , 有的近於草书,近于楷书成分多的称为行楷 , 近于草书成分多的称为行草 。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遒丽明快,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 。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变革 , 使其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後汉颍川刘德升所造 , 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 , 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 , 以凯法参,更为草蒿 。草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因此从资料来看 , 楷书起源于西汉,行书生成于东汉,当以楷书的形成为先 。
问题七:中国汉字书法起源于哪个朝代?大概应该从秦朝统一中国始,书同文,从此有了较正式的书法书写 。李斯其实就是大书法家 。
问题八:隶书起源于什么 朝代?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 。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 。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 。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 。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 。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 , 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 。这是隶书的萌芽 。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隶书成熟于东汉 。汉桓帝(147―167)、汉灵帝(168―189)时代,是隶书的盛期 。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此 , 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 。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 。作为书法艺术 , 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 。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 。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 。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 。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蛐憷龉ふ簿插?,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 , 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 。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 。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杜度作草 , 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 *** 也 。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 。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 。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 。可惜当时书丹的作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后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铭文内容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 。
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 。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 。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 。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 。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
问题九:草书源于哪个朝代?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伐”,即潦草的隶书 , 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 , 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 , 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 , 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问题十: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草书】汉字字体名 。草书之称 , 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 。后渐脱隶书笔意 , 用笔日趋圆转 , 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 ,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 , 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 , 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 , 不相连接 , 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 , 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 , 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 , 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 , 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 , 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 ,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 , 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 , 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 , 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
行草有“草行”之说 , 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 , 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胆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唐朝张怀
《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故有此别论 。
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 , 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 。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 , 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 , 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
【草方正唐怎么样,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 , 五、临?。⒔峁?nbsp;, 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 , 十二、统论 。俱采前人之精论 , 集以供学书者参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