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中国古代中各月份的别称青女月指阴历九月 。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 又称桃月 。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 又称槐月 。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 又称荷月 。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 又称阳月 。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
事实上最初制定太阳历时,一年划分的月份不都是12个月的 。这个”月“,也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 但每个月的日期与月相的变化无关联 。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
古罗马的历法:最早 , 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 , 各月有了名称 , 还排了次序 。全年10个月 , 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
第二个国王努马 , 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 , 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 , 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 。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每年365天 , 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 。
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 , 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 。迄今 , 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 , 羲和与常羲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 , 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
扩展资料
1、一月: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 。”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名讳 , 秦始皇名政 , 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
2、二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 , 所以又叫仲春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 , 如如然也 。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
3、三月:春夏秋冬四季 , 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 。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
4、四月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 , 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
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 。《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 。”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 。余,舒也 。”
5、五月: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 。”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 。”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
6、六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蓬,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 。”“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
7、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
8、八月: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 。《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 , “壮者,大也 。八月阴大盛 , 《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 。”故称八月为壮月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
9、九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 。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
10、十月: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 。《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 。”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 。”《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 , 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 , 此时收成已毕 , 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
11、十一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 。”郑玄的注解为“畅 , 犹充也 。”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 , 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 。”
而孙希旦的集解是 , “畅,达也 。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 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
12、十二月:“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 。
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 。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杜甫《腊日》,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 , 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
农历一月:中国古代称之为孟春、正月、端月、新正、元月、初月、柳月、嘉月、瑞月、孟陬、陬月 。
农历二月:中国古代称之为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命月、如月、丽月、酣香 。
农历三月:中国古代称之为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 。
农历四月:中国古代称之为麦月、梅月、纯月、余月、阴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
农历五月:中国古代称之为蒲月、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
农历六月:中国古代称之为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
农历七月:中国古代称之为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兰秋、肇秋、新秋、首月、 相月 。
农历八月:中国古代称之为桂月、仲商、竹春、正秋、壮月、桂月、仲秋、中秋 。
农历九月:中国古代称之为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暮商、霜序、朽月、三孟秋 。
农历十月:中国古代称之为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冬飞阴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孟冬 。
农历十一月:中国古代称之为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辜月 。
农历十二月:中国古代称之为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涂月、蜡月、暮冬、残冬、嘉平月 。
扩展资料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 , 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 。迄今 , 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经》记载 , 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 , 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
扩展资料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 , 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 , 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 , 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 , 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农历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农历的每个月份主要是根据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而命名的:
1、正月:端月、元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
2、二月:杏月、花月、如月、仲春、绀香 。
3、三月:桃月、桐月、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
4、四月: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
5、五月:榴月、毒月、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
6、六月:荷月、荔月、林钟、伏月、溽暑、季夏 。
7、七月:兰月、巧月、瓜月、相月、孟秋、首秋 。
8、八月:桂月、壮月、仲秋、南宫、仲商 。
9、九月:菊月、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
10、十月:良月、阳月、子春、孟冬 。
11、十一月:冬月、葭月、辜月、仲冬 。
12、十二月:腊月、涂月、嘉平、季冬、冰月 。
青女月指阴历九月 。出处: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
扩展资料:
除上述别称农历各月份还有以花命名的别称: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 又称杏月 。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 又称阳月 。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 又称葭月 。
十二月--梅月 ,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正月:端月、元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杏月、花月、如月、仲春、绀香
三月:桃月、桐月、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五月:榴月、毒月、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六月:荷月、荔月、林钟、伏月、溽暑、季夏
七月:兰月、巧月、瓜月、相月、孟秋、首秋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南宫、仲商
九月:菊月、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十月:良月、阳月、子春、孟冬
十一月:冬月、葭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腊月、涂月、嘉平、季冬、冰月
扩展资料
月份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 , 按照习惯称为正月 。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 。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日;
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
如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即称为正月十五日;
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 , 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日或正月念二日 。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 。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 , 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 。
文章插图
2、秋天的雅称有什么??一般就用金秋啊
下面是引用的分析,借鉴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 。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风飙 。”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 。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
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 。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
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 。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
劲秋:指肃杀的寒秋 , 因秋风劲吹,故名 。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泰秋: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 。《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
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 。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 , 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 , 故称 。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
爽节:秋季天高气爽 , 故有此称 。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的句子 , 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 , 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 , 物华新雨余 。”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 。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风飙 。”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 , 故称“金秋”或“金天”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 , 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 。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
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 。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
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 。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
劲秋:指肃杀的寒秋 , 因秋风劲吹 , 故名 。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泰秋:泰,物丰 , 谓其时安泰吉祥 。《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
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 。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 , 故称 。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
爽节:秋季天高气爽 , 故有此称 。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 , 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 , 咏言兴德音”的句子,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 (刘书龙)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 , 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 。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 。
扩展资料
从我国秋始日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是我国东部秋始来得最早的地方 。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但势力不是很强 , 常在我国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常有绵绵秋雨出现 。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 , 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 。
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 。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 , 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 , 或为露 , 或为霜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季
三秋古时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 , 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秋季共90天 , 简称九秋 。张协《七命》诗:“�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
金天按“五行”推演,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 。唐代陈子昂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
金素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谢灵运诗:“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 。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
素节又叫素秋,有时专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 。宋朝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
素商按古代“五行”说法,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有此称 。元代马祖常《秋夜》诗云:“素商凄清扬微风,草要之秋有鸣蛩 。”
白藏《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郭璞注:“气白而收藏 。”
西陆晋朝司马彪《读汉书》云:“日行西陆之秋 。”“西陆”即二十宿中的昴宿之别名 。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十七种 。
分别是秋日 , 三秋,九秋 , 九和,金天 , 素秋,商秋,泰秋,西陆,白藏,金商 , 爽节,九_,西灏,凄晨,清秋 , 秋令 。
秋季有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份分别被称为孟秋 , 仲秋,季秋 。简称三秋,亦指秋季的第3个月,即农历九月 。
秋天有高爽的天空和丰实的意蕴,还有诸多美丽的别称 。如农历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新秋 , 上秋;八月称为正秋 , 中秋 , 桂秋;九月称为晚秋,凉秋,暮秋 。
文章插图
3、秋天的别称和雅称 秋天的别称和雅称简单介绍1、秋天的别称和雅称: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正秋、中秋、桂秋、秋高、晚秋、凉秋、暮秋、秋末、残秋、素秋、穷秋、金天、商秋、西陆、白藏、爽节、请求、高秋、霜天等 。
2、秋季 , 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文章插图
4、古代四季分别有什么雅称?1、春的别称:
1)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 。唐代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2)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
2、夏的别称
1)三夏,古人称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简称“三夏” 。古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夏歌》吟:“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 。”意思是说,本来就知道夏天热 , 今天更是热得厉害 。
2)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 。晋朝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 。意思是说,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 。
3)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 。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意思: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 , 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
3、秋的别称
1)素秋:古代五行主说,秋属金 , 其色白,故秋天又称素秋 。唐杜甫《秋兴》之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意思是说,瞿塘峡、曲江头 , 风烟万里都已遍染秋色 。
2)西陆:指秋天 。唐代骆宾王的《咏蝉 /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侵 。意思: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 ,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
4、冬的别称
1)穷冬:“穷”,尽也 。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 , 霜雪下穷冬 。”意思:夕阳刚刚沉入关山长河,冬季寒冷的霜雪已落下来 。
2)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 , 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称 。如唐代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意思:到了黄昏时分暮色苍茫,向南边北边望去,寒冷冬天里羁旅他乡的愁思怎么也望不到边际 。
除了以上这些,四季的别称还有: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阳节、青阳 。
夏季:朱明、炎夏、朱律、清夏 。
秋季: 三秋、凄辰、金天、、商节、高商、素节、素商、白藏 。
冬季: 三冬、安宁、冬辰、岁佘、九冬、无序、元冬、严节、青冬 。
扩展资料:
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
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夏秋冬
文章插图
5、诗经里四季的雅称 诗经里四季的雅称
诗经里四季的雅称,看到这个主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小学生在学习使诗经时也会学习到这些,好的文章少不了修辞的点缀 ,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诗经里四季的雅称,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
诗经里四季的’雅称1
春季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 合称“三春” 。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 。
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 , 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 。
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
青春:春天 , 草木极青 , 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
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 , 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又有“青阳”之美称 。
夏季
朱明、朱夏:《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后人由此引申为“朱夏” 。
《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于万物”句;夏傅咸赋云:“应青春而敷药,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
三夏: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 , 合而称之“三夏” 。
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中有:“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句 。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90天,故又称“九夏” 。
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夏九夏”三句 。
秋季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 , 代指秋天 。
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整个秋季约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 。
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 , 故称金天或金秋 。
冬季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 , 将三个月合称“三冬” , 代指冬季 。
【古时候秋天的美称,求中国古代中各月份的别称】 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
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 , 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季又有“清冬”之别称 。
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 , 寒漏建章台 。”
玄冬:“玄”为黑色 , 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季又别称“玄冬” 。
诗经里四季的雅称2
春季
阳春:我国南方人民给春天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 。如李白诗云:“阳春召我以烟景”,正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 。
三春:昔日农历以正月为孟春 , 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孟郊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
九春:古时的“三春”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 。阮籍的笔下就有“悦怪若九春 , 馨折似秋霜”的名句 。
青春: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繁茂,生机盎然,一片青绿,因之呼春天为“青春” 。杜甫的绝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指此 。
夏季
朱明:古代称夏为“朱明” 。《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 注:“气赤而光明 。”《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敷与万物 。”
朱夏:据《尔雅?释天》曰:“夏为朱明”,后因称夏季为“朱夏” 。三国魏曹植《槐赋》曰:“在季春以初茂 , 践朱夏而乃繁 。”杜甫有诗云:“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
长嬴:《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也作“长赢” 。赢,通盈 。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 故称夏为长赢 。
长夏:《素问六节藏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注:“长夏者六月也 。”也泛指夏季 。杜甫有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
秋季
三秋:古时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简称三秋 。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为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秋季共90天,简称九秋 。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
金天:按“五行”推演,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 。唐代陈子昂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
金素:谢灵运诗:“述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 。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
冬季
玄英:《尔雅?释天》:“冬为玄英 。”
隆冬:《晋书?王献之传赞》:“观其字势,如隆冬枯柯 。”
三冬: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简称为“三冬” 。唐杜荀鹤《溪居》诗:“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
九冬:冬季共90天,故云 。南朝梁沈约《夕行夜间鹤》诗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飞不住 。”
严冬:南朝梁简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诗:“是节严冬景,寒云掩落晖 。”
诗经里四季的雅称3
春天的雅称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 , 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 , 其实就是指春天 。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一春 , 故又得“九春”之名 。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 , 馨折似秋霜 。”
青春春天 , 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又有“青阳”之美称 。陈子昂《感遇》云:“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
艳阳春天风光明媚,故又称“艳阳” 。鲍照《学刘公干体》云:“艳阳桃李节,皎洁下成妍 。”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 。陆游《长安有狭邪行》云:“烈心厉劲秋,丽月艮鲜芳春 。”
此外,春天还有“苍灵”、“阳春”、“阳节”、“昭节”、“淑节”等别称 。
夏天的雅称
在我国古代,夏季有许多雅称别名,考其渊源,十分有趣 。
三夏: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 , 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而称之“三夏” 。如《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的《夏歌》和《冬歌》中就分别有“情如三夏熬,今日偏独甚”和“怀人重衾寝,故有三夏热”这样的诗句 。
九夏:夏季3个月共90多天,于是夏季又别称“九夏” 。如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中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之句 。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原因是夏季白天特别长 。如唐代杜甫《清江》诗“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宋张来《夏日》诗“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明高攀龙《夏日闲居》诗“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
炎夏:夏季天气炎热,故又有“炎夏”之称,如唐代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一作《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诗“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元稹《遣兴十首》诗:“炎夏火再伏 , 清商暗回飙 。”
朱夏:《尔雅》称夏为“朱夏” 。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唐代杜甫《营屋》诗“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及《哭韦大夫之晋》诗“城府深朱夏,江湖眇霁天” 。
秋天的雅称
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
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 。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风飙 。”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 , 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
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 。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 。
冬季的雅称
玄英:唐代魏徵《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 。”
玄序:玄,冬之色;序 , 季节 。用“玄序”称冬季者 , 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应制》诗:“玉 (王官) 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
北陆: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因以称冬 。唐代陈至《荐冰》诗:“礼自春分展 , 坚从北陆成 。”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 , 秋冬为阴 。冬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 。白居易的《岁晚旅望》:“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