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相传在五月初五那天爱国诗人屈原怀抱大石投入了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所以吃粽子就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文章插图
2、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f”,芦叶裹米也 。从米,声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
源于纪念屈原 。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在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 , 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 , 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是,5月5日,屈原怀抱大石头入汩罗江自尽 , 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 ,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就这样,这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文章插图
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 , 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 。及至唐代 , 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 , 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 , 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 , 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文章插图
4、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 。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慢慢的,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 芈姓,屈氏,名平 , 字原,一说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 。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文章插图
5、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 ,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一 , 赛龙舟
赛龙舟 ,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 , 盛行于吴、越、楚 。 
二,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 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三,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端午节习俗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