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翻译一句对一句 劝学翻译

劝学翻译一句对一句 劝学翻译

《劝学》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 , 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 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 , 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 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 , 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 , 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 , 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 , 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 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劝学》注释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 , 靛青 , 一种染料 。蓝 , 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 , 叶子含蓝汁 , 可以做蓝色染料 。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 , 墨线 。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 , 枯 。暴,同“曝”,晒干 。
【劝学翻译一句对一句 劝学翻译】挺:直 。
受绳:用墨线量过 。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
知(zhì):通“智”,智慧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
须臾(yú):片刻 , 一会儿 。
跂(qǐ):踮起脚后跟 。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 , 见得广 。
疾:声音宏大 。
彰: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
利足:脚走得快 。
水:游泳 。

绝:横渡 。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
骐(qí)骥(jì):骏马 , 千里马 。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 。驽马,劣马 。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 。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此指千里的路程 。
舍:舍弃 。指不放弃行路 。
锲(qiè):用刀雕刻 。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六跪 , 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 , 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
蛇鳝:一作“蛇蟮” 。
《劝学》赏析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 。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
《劝学》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 , 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 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
《劝学》作者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 ,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 。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 , 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与其弟子撰有《荀子》一书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