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 ,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 , 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 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 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习俗
(1)赛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 ,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
(2)端午食粽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 , 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 ,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 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 梦见二鬼 , 一大一?。?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 , 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端午节的由来以及风俗 端午节的来由和习俗简短一点】
(6)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 , 一名五色缕 , 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 , 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 , 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 , 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7)游百病
“游百病”即在端午这天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 , 到山上、树林间、河水旁游走 , 其目的是让身上的疾病都抛在野外 。所以清晨可携同家人一起到郊外游走,不单能助你疾病消除,一家其乐融融的感觉也实感惬意 。
(8)饮雄黄酒
传说屈原死后,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从此,饮雄黄酒便成了端午节习俗 。
(9)沐兰汤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端午这天,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驱除邪气 。人们也选择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是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 效果也一样 。
(10)带葫芦
葫芦有“福禄”之意,还有收集福气的作用 。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 。加上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在风水上也有化煞之用 。所以在端午节民间许多人则习惯将葫芦带在身上,不但能辟邪驱瘟,还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