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墓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 , 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 , 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 , 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
2、踏青 。清明之时 , 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 , 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 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 ,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 , 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 , 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 , 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柳枝插在屋檐下 , 还可以预报天气 , 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
4、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
5、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 , 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
6、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 ,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7、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 。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 , 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 , 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 , 弯弓射中葫芦 , 鸽子飞出 ,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都有哪些】9、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 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 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 , 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