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工伤认定常见问题汇总

浙江温州工伤认定常见问题汇总

工伤认定中“上下班途中”如何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之一包含“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 职工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之间的合理路线 , 视为上下班途中 。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上下班途中”有哪些情形?
(一)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经常居住地之间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
在同一单位多次发生工伤,应该怎么办?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一) 人社部发〔2013〕34号第十条规定: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期间多次发生工伤的,符合《条例》第三十六、第三十七条规定领取相关待遇时,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 , 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

因工伤发生的费用 , 哪些由用人单位支付?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 , 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
哪些工伤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二)住院伙食补助费;(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

哪些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浙江温州工伤认定常见问题汇总】(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
(八)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九)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十)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 , 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怎么缴纳工伤保险费?
根据《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条第三项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
在温州申请工伤认定 , 应该提交哪些材料?
(1)应提交的材料:
①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
②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③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
(2)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 ,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
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有何规定?
根据劳社部令第18号《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供养范围是参保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是指其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同时要具备供养条件,依靠死亡人员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子孙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 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
发生劳动争议,应向哪里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