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小红书为何存在认知夹角?( 三 )


每一代人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父辈或家族 , 但家庭结构变迁 , 社会分工专业化 , 加上年轻人越来越倾向自我主导定义生活 , 真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 更多来自与我们有相似生活理念和经历的人 , 甚至可能是陌生人 。
很多年轻人装修房子 , 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去小红书找攻略 。 不论是新家装修、二手房翻修 , 还是农村自建房改造 , 都能找到可参考的样本 。
一个姑娘把自己花7万块装修二手房的经历分享出来 , 细致到小户型怎么做衣帽间、100元的壁灯、干湿分离的卫生间 , 每一步详细的操作和支出都列出来 。 只要有人找装修思路 , 常读常新 , 既享受动手的喜悦 , 又大大节省开支 。

从这个角度讲 , 小红书起到了朋友圈的作用 。 只不过连接的不是熟人关系 , 而是兴趣、爱好和相似的生活经历 。
这也是呼应小红书种草进化的一条脉络 。 用户分享的内容从物质商品到生活方式 , 甚至情感共鸣 。
旧物改造、露营、返乡创业这些名词在小红书能找到准确释义和表现形式 。 甚至「氛围感」这样的一种抽象状态 , 也会在小红书被严肃记录与分享 。
一组数字可以反应他们的热情:小红书上关于旧物改造的笔记超过了3万篇 , 2021年 , 「氛围感」相关笔记从4万篇涨至140万篇 。
在小红书还能找到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 自我成长类的话题、不同状态情绪的描述、心理测试学习咨询类内容 , 都处于高热搜索和发布状态 。
小红书已经形成一种「环境」 , 建立起一种「场」 , 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区氛围 , 才会有如此海量的用户在此吐露心声 , 表达自己的喜好 。 再继续深究 , 这也是社交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
来自现实的真实体验 , 通过线上社区分享 , 用户从中汲取养分 , 在现实中践行 , 最终再回到线上 , 形成正向循环 。
这种现象让刘擎想起 , 记忆深处 , 街头巷尾的「烟纸店」、「小卖铺」场景 。 尤其疫情之后 , 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发现自己居住环境里的实物 。 「一座城市 , 一个社区真正的互动 , 不止出于狭隘的好处 , 而是关心你的感受和体验 。 」
柯南告诉刘擎 , 「薯队长 , 其实就可以理解为是传统社区的居委会大哥 。 」
03
社区自治与管理
与刘擎的对谈中 , 柯南高频提及的两个词是:居民与用户 。
居民 , 是社区成员 , 不论现实还是虚拟 。 用户则是互联网语境下的一种表达 , 涉及消费市场里供给和需求 。 刘擎想知道 , 这两个逻辑同时存在小红书 , 二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柯南的解释是 ,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 就是怎么样运用互联网的产品方法论 , 应用到对社区的理解 , 本质上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线下的人 。 」

居民与用户其实还涉及到另外一层命题:居民往往有一套公序良俗的公约自治 , 用户则需要引导和管理 。
尤其对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而言 , 存在双边效应 , 需要同时兼顾生产和消费两端 。 而相比电商 , 内容平台的生产者也是人本身 , 供给存在不确定性 。 所以平台治理的问题更严峻 。
柯南提到的认知夹角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 之前小红书强调「美好生活」 。 「是谁的美好生活 , 以及什么叫美好?一线城市的下午茶就是美好生活吗?」
当标准无法量化 , 且用形容词描述一个产品的理念和价值观 , 很容易被异化和跑偏 。 「美好生活」被理解为「美化的生活」 , 炫富、假笔记出现在社区 。
但这也存在如何定性的问题 。 去米其林餐厅吃顿饭 , 把过程分享出来 , 或是所有跟奢侈品大牌相关的内容 , 都是在炫富吗?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