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日本能不能制造CPU,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何?

CPU|日本能不能制造CPU,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何?

文章图片

CPU|日本能不能制造CPU,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何?

文章图片

【CPU|日本能不能制造CPU,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何?】CPU|日本能不能制造CPU,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何?

文章图片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电脑基本都是Wintel联盟产品 , CPU也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的 , 以至于我们一度怀疑其他国家没有能力制造CPU 。 CPU的标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这一类数字设备和电子零器件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远远地超过了有限应用专用的电脑 。 现代CPU出现在包括从汽车到手机到儿童玩具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上 。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CPU形成了Intel的86体系和Motorola的68体系 , 两强争霸都想要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树立行业标准 , 但都受限与产能 , 于是找到日本厂家做代工 。 日本厂家以许可证的方式生产与美国兼容大的CPU , 日立承接了Motorola的MC680X、MC68000 , NEC承接Intel的X86 , 这可以说是日本CPU的起步 。



由于日本半导体发展的早期是国家扶持和计划 , 半导体的生产几乎100%在本土企业消费了 , 这和美国半导体企业基本外销完全不相同 。 比如日立生产的半导体 , 很大一部分比例是用在日立的家电、精机、重机、工厂等等 , 而Intel的CPU则很少自己用 , 绝大多数都卖给其它人 。 这些都直接导致日本没有心思和国际接轨 , 自搞一套自定义的标准 。 80年代初的时候IBM兼容PC风靡全球 , 而日本自己搞了一个PC98 。

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日本的电脑市场几乎被NEC垄断 , PC-98系列最初也是用intel的8086 , 后来用自己的CPU , 而PC-88系列全部用自产的CPU 。 NEC和IBM一样觉得CPU仅仅只是电脑的一个小组件而已 , 买别人生产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 为了压低成本和加快研发的速度 , PC-98后续型号还是选择了Intel的CPU 。



正是这样的CPU和操作系统的蛮荒纪元中 , IBM以及日本一手成就了X86市场 , 成就了Wintel同盟 , 扶植起了X86市场 。 Windows 95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PC-98和IBM之间的对抗局面 , 比PC-98好得太多的图形界面和软件兼容性让IBM兼容PC很快便占领了日本市场 , PC-98坚持到2000年左右黯然退场 。

日本曾经仅仅一门心思和IBM对抗 , 企图占领整个PC市场 , 也压根没有把Intel和微软放在眼里 , 也不曾想到不仅仅输给了IBM , 上游的Intel等CPU厂商也一下子翻身开始把控住整个市场 。 1984年坂村健主导的国家项目TRON上马 , 是一个集电脑OS和CPU设计一体的大型计划 , 涵盖了从实时控制到桌面系统 , 从工业自动化到商业应用等等 。 当时的NEC、日立、富士通等日本企业 , 不仅有造CPU的能力 , 也可以对8086进行魔改 , 确保符合坂村健等日本其学家主导的TRON VLSI CPU架构 。




TRON项目的直接结果是1987年日立发布了H8/H16/H32三款CPU , 日本产品在欧美市场喧宾夺主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 , 最终美国像日本施压导致TRON计划大幅缩小 , 被限定在实时嵌入式领域 。 Intel和Motorola也分别向NEC和日立提起诉讼 , 禁止他们再生产销售86、68系列兼容芯片 。 日企在辛辛苦苦帮助x86荣登“世界标准”后 , 惨遭Intel切断X86架构的授权 , 不得不转战嵌入式领域 。




凭借开放源代码的理念 , TRON嵌入式系统早在2004年就被安装到了30~40亿台家用电子设备中 , 远超微软Windows的装机量 , TRON架构的MCU出货量也远超Intel的CPU 。 读史使人明智 ,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是国家战略、科研、教育、产业相结合的结果 , 从无到有 , 由弱到强 , 并且独树一帜 ,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