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股民爱炒观众爱看的手术机器人,医院和医生为何不爱买单?


【深度】股民爱炒观众爱看的手术机器人,医院和医生为何不爱买单?

文章插图

【深度】股民爱炒观众爱看的手术机器人,医院和医生为何不爱买单?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 | 陈杨 原祎鸣
编辑 | 谢欣

近两年,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双线推进,关节、创伤、脊柱三大骨科耗材先后纳入集采范围,大降价背后 , 曾经被认为是“香饽饽”的骨科似乎风光不再 。
但相反,2020年6月,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热捧之下市值一度接近600亿元 。而对于大众而言 , 每逢大型展会,酷炫的手术机器人总能抓住大众的目光 。
从整个手术机器人领域上看,据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共有33起,20起的单笔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 。这年11月,拆分自微创医疗集团的微创机器人登陆港交所,创下当年医疗器械行业IPO市值新高 。今年以来,精锋医疗、思哲睿也先后递表 。
同时,先行者已陆续拿到变现的敲门砖 。仅今年上半年就有9款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 。不过,它们的商业化前景到底如何?这些动辄售价几千万、开机上万元的高端医疗设备能否得到医院和医生的青睐,谁又将为它们买单?
医生说用得少
按照临床应用领域,手术机器人可分为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机器人等,前两类产品最为成熟,并占据了约八成的市场份额 。
其中 , 腔镜手术机器人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 , 其2000年在美国上市,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 。两款国产机器人威高妙手-S、微创图迈则分别在2021年10月和今年1月获批 。
骨科领域,同样是美敦力、捷迈邦美、史赛克等进口品牌先行 。国产产品中 , 天智航的第三代产品天玑、天玑2.0分别于2016年和2021年获批 。今年上半年,和华关节机器人、骨圣元化手术机器人、键嘉ARTHROBOT机器人、微创鸿鹄也先后拿证 。
【深度】股民爱炒观众爱看的手术机器人,医院和医生为何不爱买单?

文章插图

史赛克Mako智慧机器人单髁关节置换应用系统(PKA) 。摄影:陈杨

从理论上说,相比于传统开放式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操作灵活精准、高倍高清视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可帮助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医生感染风险和疲劳程度,并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均质化水平 。
不过,尽管早有产品上市,但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装机量和手术渗透率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
从装机量上看,2020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保有量为189台,仅是美国的5% 。健康界研究院研报指出,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已过千台,国内装机量超过140台;在手术量上 , 天智航2022年中报称其已累计完成近3万例骨科机器人手术,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份额 。但实际上,国内每年约要进行的骨科手术达到500万台 。
覆盖率低使用量小的背后,手术机器人“在满足临床需求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是许多医生共同的感受 。
夏群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骨科主任 , 据他向界面新闻介绍,他每个月要完成大约200台手术,而骨科机器人只参与了其中的3-5台 , 实际上,他只有在徒手操作手术把握不大或不够规范时才会使用骨科机器人 。
“在很多领域,骨科机器人的确可以保证精准度,例如在脊柱上植入椎弓根螺钉,或在臀部肌肉、软组织等不容易定位的地方做手术 。但在颈椎等细小的领域 , 骨科机器人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反而是徒手操作使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喘息来感知精确度 。” 他表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