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似电穿月翩如风送鸾--紫禁内外的冰嬉之乐

《中国美术报》第259期副刊
北京之冬 , 寒风凛冽 , 水泽腹坚 。 紫禁内外 , 上至皇室贵族 , 下到平民百姓 , 都有一项共同的娱乐--冰嬉 。
冰嬉 , 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冰上运动的总称 。 清早中期 , 冰嬉被奉为满洲国俗 , 宫廷的冰嬉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 , 具体规则和表现形式在各个时期皆有差别 。
抢等 , 类似今天的速度滑冰比赛 , 通常在距离皇帝冰床数里外设起点 , 在冰床前皇帝的最佳视线范围内设终点 。 参赛兵士脚踩冰刀 , 排好队形 , 在长绳后等待发令 。 发令后 , 兵士争先恐后向前滑行 , 比赛场面火热激烈 , 率先到达终点者可得一面小旗 。 最终 , 参赛者以到达先后评定等级 。
抢球 , 虽被清人视作冰上蹴鞠之戏 , 但比赛规则更近似于今天的橄榄球 。 参赛人数不等 , 少时一队十人 , 多时一队数十人 , 通常以服色区分阵营 。 乾嘉时期文人李鼎元《师竹斋集》中介绍了抢球比赛的规则和盛况:“金海冰上作蹴鞠之戏 。 每队数十人 , 各有统领 , 分位而立 。 以革为球 , 掷空中 , 俟将坠 , 群起争之 , 得者为胜 。 或此队之人将得 , 则彼队人蹴之令远 , 以便捷勇敢为能 。 即黄帝练武之遗 。 ”
在冰上列队转龙并较射天球 , 是乾隆朝创立的新项目 。 清早期的射天球并不在冰面上 , 多是应端午节令为之 。 具体规则为:演武场上置旌门 , 上悬一天球 , 其内放置瓦器 , 瓦器内又放一对信鸽 。 射箭者射穿天球 , 射碎瓦器 , 又不伤信鸽 , 助信鸽飞出樊笼 , 翔于寰宇 , 可得重赏 。 与上述射天球相比 , 冰嬉中的较射天球 , 考察的不是精准度 , 而是在移动中射中目标的能力 。 故所用天球为皮质 , 内无瓦器、信鸽之属 , 其上还装饰八角宝盖 , 垂下八条各色流苏 。 八旗兵弁在冰上列队绕旌门滑行 , 待滑行至旌门附近 , 拉弓控弦 , 射中天球 , 即可得重赏 。
在故宫博物院藏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中 , 可见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兵弁按照尊贵程度依次出场 , 较射天球(图中未见正蓝、镶蓝二旗 , 当是参与人物众多而画幅有限之故) 。 有趣的是 , 冰嬉中融入了百戏的元素 。 每旗仍是八组表演者 , 每组通常可再分为四个亚组 。 第一、第三亚组是负旗者和射箭者各一名;第二、第四亚组通常是一名或数名百戏表演者 。 其中 , 第二亚组以表演乐舞、杂技居多 , 第四亚组以表演武术居多 。 杂技、乐舞表演包含舞叉、顶杆、叠罗汉、倒立、吹笛子、舞中幡、擎举海东青等;武术表演则涵盖刀、枪、剑、戟、斧、棍、盾等兵器及拳术等 。 在各旗杂技表演者中 , 有多名小儿登场 , 盖以其体轻灵活、便于托举而入选 。
迟至嘉庆朝 , 转龙射球的名称被确立下来 , 较射的内容还添加了射地球一项 。 射地球本是乾隆朝增设的武科乡会试中的马射项目 , 这也反映出嘉庆朝注重冰技、骑射的倾向 。
疾似电穿月翩如风送鸾--紫禁内外的冰嬉之乐
文章图片
【清】张为邦、姚文瀚冰嬉图(局部)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逮至道光朝 , 内外交困的社会现状迫使统治者舍弃一些国俗、祖制 , 故冰嬉的规模日渐缩小 。 道光十一年起 , 内务府三旗首次作为冰嬉表演的一支队伍出现在文献记录中 , 且出现得愈来愈频繁 , 有取八旗陈冰技而代之之势 。 此时期清宫冰嬉的参与人数、表演规模、恩赏数量 , 皆大打折扣 。 自1840年始 , 清宫连续三年停阅冰嬉 。 之后 , 冰嬉在清宫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