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 二 )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 。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 。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 。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 。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 。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 。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 。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 。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 。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 。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 。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