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越多,粪作率越高?( 四 )


国家队这个词并没有夸张 。 本作的制作阵容 , 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拉来了整个日本动画业界的半壁江山 。
担当监督的锦织敦史是业界的“全能动画人” , 正所谓“锦织出品必属精品” 。 他不仅是拥有第一梯队实力、且光辉事迹无数到三言两语无法夸完的业界顶级原画师 , 也是有着《偶像大师》的监督履历 。 去年是偶像大师16周年 , 锦织敦史带来了一部极度震撼的16周年MV「VOY@GER」 , 短短8分钟的内容 , 毫无悬念地代表了当代动画工业和厨力的巅峰 。


(甚至洗刷了当过国家队监督的“污点”)
担任故事构成和脚本的林直孝更是GAL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 曾经写过《命运石之门》《CHAOS;HEAD》《可塑性记忆》 。 加之当年相当抢手的田中将贺(《你的名字》《未闻花名》) , TRIGGER的顶梁柱之一今石洋之担任动作监修(不过做完第一集就跑路了)等等等等 。
在开播之前 , 本作确实如同鸟羽洋典所说 , 收到了媲美足球国家队一般的极高关注度 。 但半年播完后 , 高期待纷纷落空 , 结局只留下一地鸡毛 , 让一路追番的观众狼狈不堪 。 最后留在人们心中的 , 也许只剩下02这个火出圈的角色人设(例如成为了欧美COS分区的常客) , 和锦织敦史的“跌落神坛” 。

(在欧美 , 02的人气甚至比在亚洲还高)
本作的剧情相当宏大 , 而且涉及到一个对动画来说相当特殊的题材:机甲战斗 。 在此基础上 , 还涵盖了关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浪漫主义人文思考的各种模糊隐喻 , 在后期甚至上升到了宇宙的开端与终结等哲学高度 。 一部动画的格局 , 从开局男女懵懂谈恋爱打怪兽 , 上升到宇宙外星人生存意义 , 仅仅用了短短两三集过渡 , 可见制作组在工期末期的捉襟见肘 。
而另一边 , 和近来才开始改名确立品牌风格差分路线的A-1不同 , Trigger本身就是一个风格极为鲜明且带一些顽皮狂气的动画公司 。 本作非常“夸张化”的扳机风格机体设计 , 和锦织田中走偏写实美少女严肃风的角色设计 , 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突 。 而关于机体搭乘姿势的“媚宅”风波所引发的“卖角色还是卖剧情”的争议 , 也是本作给整个动画行业带来的深远疑问 。
编剧林直孝和监督锦织敦史在访谈中也透露了一些内幕:


(到了收尾阶段依然在剧本沟通上存在分歧 , “想做的被压缩”)
由于业界大佬们各自工作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 动画本身制作过程中似乎存在非常多意见冲突 , 从动画实际表现中我们就能看出 , 各种单拿出来都能做一季动画的核心主题们在同一部动画里争奇斗艳 , 臃肿不堪 。 锦织敦史身为原画师虽已炉火纯青 , 但做监督的经验并不丰富 。 他作为理应具有话语权的人 , 却似乎在统筹规划方面有所欠缺 , 以至于在结尾几集才一股脑塞入了大量主题 , 导致俗称的“烂尾” 。
最终 , 《Darling in the Franxx》动画本身并没有取得符合其巨量投入成本的收益 , 但其人设的出圈导致周边人气爆火 。 尤其是矢吹健太朗改编的漫画版 , 在发售时几乎是全日本书店瞬间被抢购一空 。 但是 , 这到底是和动画本身的影响力有关系 , 还是和矢吹老师的漫画版含有各个女角色无圣光无遮盖的大奈奈有关系 , 我暂且蒙在鼓里 。

(堂堂集结半壁江山的国家队 , 最后沦落到靠“色气”二字来宣传冲销量 。 就算卖得再好 , 也仿佛失去了什么)
纵观动画行业 , 其实以“全明星”作为噱头的作品真不少 。
《Qualidea Code(心灵代码)》也是一部打“全明星”噱头的作品 。 这也是A-1相当有代表性的一部烂作典范 , 宣传的亮点是当年非常火爆的三位轻小说家:橘公司(约会大作战)、相乐总(变态王子与不笑猫)、渡航(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