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芯观点】是什么阻挡了无线充电颠覆性技术革命来临的步伐?( 三 )


成本与市场
全球知名半导体分析机构某资深分析师在谈到基于Qi的无线充电技术时 , 告诉集微网:“2015 年 , Qi 标准得到了扩展 , 将谐振充电和感应技术结合在一起 。 这意味着使用 Qi 标准的产品可以更灵活地放置 , 并将充电范围从毫米增加到厘米 , 从而更容易在家具内部或下方安装充电点 。 然而 , 无线联盟报告说 , 很少有制造商(端点或充电基础设施)对如此小的范围增加感兴趣 , 因为它增加的实用程序与其带来的额外复杂性和成本不相称 。 ”

摩托车手机无线充支架套件 , 对手机充电的位置有一定要求
该分析师还提到 , 远程充电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 , 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场采用障碍 。 许多公司都在研究用于智能手机充电的射频能量传输 。 但这依赖更小的电池并彻底改变智能手机的设计 , 其前提是需要大功率传输(为电池快速充电)到可能快速移动且摆脱一定的手机放置姿势 。
结语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无线快充
大约在2012年左右 , 业界出现过较为强有力的“Qi无线充电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形成颠覆性革命”的判断 , 但智能手机发展路线图的电池、射频前端以及功耗设计方面并未契合无线快充的实现逻辑 , 反而促进了有线快充技术的迅猛发展 。 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充电场景中 , 无线充电本身的发送和接收装置的配备抵消了“无线”本身的理想设定模型 , 再加上传输距离和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原地逡巡 , 未能真正迎合市场发展节奏 。 在大功率无线快充方面 , 磁耦合谐振式和电磁辐射式也未能形成对Qi电磁感应式的鲶鱼效应 , 至少从目前全球市场的情况来看 , Qi协议仍仅限于高级酒店、机场等有限的场所应用空间 。
不少国内的券商和调研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大陆无线充电规模可达80亿人民币之上 , 且今年3月份工信部现已发布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的征求意见稿 , 规定了无线充电设备的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 。 市场拓展辅以顶层设计 , 大陆很多PMIC龙头企业如南芯半导体已经推出了高效率/高集成度的无线充电RTX芯片 , 除了作为 50W 无线充电接收芯片之外 , 还可以通过在其输出端加上电源 , 从而作为一个无线充电发射端来使用 。 国产手机快充芯片厂商很多都把无线快充当做商机的满满第二增长曲线 , 在这一点上 , 电磁感应技术路线的升级、Qi协议的二度优化和自身内功的修炼 , 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 (校对/Aaron)


【无线充电|【芯观点】是什么阻挡了无线充电颠覆性技术革命来临的步伐?】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