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千百年来仰视的高度 做人当学张良 拿得起 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二 )


刘邦之所以会杀尽功臣,是因为这些功臣是手中有着兵权的异姓王,这样的存在无论是放眼任何一位统治者,都不会心慈手软的,虽然刘邦是汉室的皇帝,但是这些异姓王天高皇帝远,完全是有着自治权,而张良与韩信有着本质区别,武将难以管束,而张良不过是一个谋士,刘邦主要是依仗他的脑子 。虽然刘邦给予了张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足以光耀千古的荣誉,但却没有赐给张良与之相应的权力地位 。
首先张良并不在八位异姓王的行列中,其次张良的手中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封地,甚至连政治权利都被刘邦刻意的削弱,刘邦没有必要除掉“手无缚鸡之力”的张良,更没有必要将所有开国功臣都赶尽杀绝 。当然,即便如此,很多人也难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 。特别是像张良这样的开国功臣,其运筹帷幄之术,刘邦不可能不心生忌惮 。而对此,张良早有准备,他了解刘邦这个人 。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既然自己功成名就,人生价值已经实现,那么接下来便该是隐退了 。

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千百年来仰视的高度 做人当学张良 拿得起 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文章插图
相较而言,韩信精通兵法却不懂权谋,英布作战英雄却不通事故,而张良则不同,张良的智慧连刘邦都为之钦佩,可见张良并非“池中之物” 。作为一个智计无双的谋士,张良不仅非常善于谋划,他的性格更是特别的隐忍,这一点通过黄石公多次让张良捡鞋,就能看出,为此黄石公更是将《太公兵书》交给了张良,隐忍谦让是张良性格的最大优点,并且张良对于刘邦十分的忠心 。
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存在,亦师亦友,两个人是在天下刚刚大乱的时候半路结识的,一见之下就大为投契: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者,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 。一个教的开心,一个学的透彻,两个人名义上虽然是君臣,但刘邦对张良始终保持尊敬,因为张良并不仅仅是个书生,他胸中的韬略令刘邦折服 。这一点从刘邦对待张良和那些儒生态度上的差异就能感受到,张良的劝谏与谋划,刘邦几乎无所不从,尊敬而亲昵地称呼“子房”,对儒生则是各种辱骂,自称“而公” 。这种私人情感基本上贯穿了刘邦的后半生,张良也因此得以幸免,没有遭到清算 。
刘邦获得天下之后,采用大封功臣的手段,企图用高官厚禄稳住人心,但是张良深知“功成身退”这四个字背后所隐藏的智慧,他先是推掉了刘邦赐予的“三万户”封地,后又请求刘邦让自己留在留县修道 。留县是刘邦和张良初次相遇、共同把酒言欢,谋划大事的地方,象征着两个人纯洁的君臣之情 。刘邦被张良的忠诚所感动,允许张良在邑留县修道,并且赏赐张良数万担黄金 。张良既保住了性命,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可谓一石二鸟 。
除了刘邦遇到难题的时候出出主意外,基本上借着体弱多病的原由,常年在家辟谷修道,以示无野心,对权力不感兴趣,只想修道成仙;被吕后逼到躲不掉的时候,出谋划策稳定了刘盈的储位,相当于交好了继任之君和吕氏家族 。这样一个无野心的人,刘邦怎么会对付他,而刘邦死后,他同样高枕无忧 。此外,张良在确保自己无虞的同时,还顺便搭救了一下老友长沙王吴芮,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使得后者成为大汉硕果仅存的异姓王 。用人精来形容张良已经不够了,张良真不愧为“谋圣”也 。

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千百年来仰视的高度 做人当学张良 拿得起 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文章插图
其实纵观历史,那些所谓的大杀功臣,都不应该把帽子盖在皇帝一个人头上 。如若不是臣子贪念权势,又怎会不得善终?历史上除了朱元璋的明朝,那些开国功臣们,凡是激流勇退的,其实都能得以善终 。只要你不擅权,不掌兵,做一个对其帝位没有威胁的人,那就没多大问题 。如果当初韩信、英布等人能乖乖放下手中权势,做个安乐公,其实结局也不至于如此悲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