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揭唐高宗为什么能当皇帝?

俗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并非毫无建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 。然而,唐高宗李治的地位是尴尬的,因为前有一代圣君李世民,后有媳妇千古一帝武则天,他们二人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 。而唐高宗李治,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 。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 。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 。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
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 。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 。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置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
如果说这位皇子给过人们一些印象的话,那便是他的“宽仁孝友”,这对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又经历承乾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 。其二,对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在于他们需要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被剥夺 。
对太子的人选,李世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 。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时,李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刚因反叛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一个事实去恐吓李治,希望李治主动退出储君之位的竞争 。遭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
李世民察觉有异,经再三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实情 。这让李世民对李泰很是不满 。李承乾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彻底击破了李泰的太子之梦 。他对李世民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 。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旧唐书·濮王李泰传》)此话倒也合情合理,同时也提醒太宗,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因为争储的仇恨,李承乾很可能性命不保 。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发生,李世民只得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 。不过,在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时,为了避免再发生争执,他还是动了一番心思 。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百官,询问谁可立为太子,百官都认为李治仁孝,当立为嗣,于是李治在千呼万唤声中顺利地被拥立为太子 。
也是这一天,李泰带着百余名随从前往太极宫,他似乎对形势的变化毫不知情,刚刚抵达太极宫西面的永安门就被撤去随从,带入肃章门,囚禁于北苑 。后被免去一切官职,降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揭唐高宗为什么能当皇帝?】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初七,李治被正式立为太子 。李治之所以轻轻松松被立为太子,主要是他的两位兄长斗争到两败俱伤的结果,与他本身的才能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偶然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