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 康熙三战噶尔丹

康熙在三次亲征当中,不计“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使清军士兵们非常感动,这也是三次征战清军都能获胜的原因之一 。清朝时,蒙古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由于他有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国的野心,所以先后兼并了漠西及漠北 。漠北蒙古有数十万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康熙便派遣使者与噶尔丹交涉,但噶尔丹不但不退兵,反而大举进攻漠南 。
噶尔丹生于1645年,是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的第七个儿子 。噶尔丹从小就被送去学习当喇嘛,但他喜好舞枪弄棒,却不喜欢念经 。长大后,他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回到准噶尔部落,消灭了政敌,从此,噶尔丹还俗,成为准噶尔部首领 。
他执政之后,对四周发动多次战争,尤其对东部的喀尔喀蒙古及西边的新疆,更是屡次掠夺其居民、牲畜,侵占其牧地 。喀尔喀蒙古因此多次向清朝求救,康熙曾派大臣与噶尔丹谈判,但噶尔丹都不予理睬 。
清朝在此时无法出兵,因为国内先后有吴三桂等的三藩之乱、南蒙古察哈尔部落的纷争,对西北噶尔丹一事只好采取忍让政策 。噶尔丹看清朝如此软弱,气焰更加嚣张 。他不但杀害了康熙派去的使臣马迪等人,还要求康熙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甚至提出康熙“君南方”,而由他“长北方”-成立蒙古汗国的想法 。
康熙的隐忍作风,到噶尔丹于1688年再犯喀尔喀时,终于有了转变 。喀尔喀因噶尔丹入侵而向清朝求救,此时,清朝国内的政局已经稳固,各地叛乱已平,康熙于是召集群臣,决定御驾亲征 。
第一次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下诏亲征 。他兵分两路:左路出古北口,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右路出喜峰口,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亲自率兵在后督军 。刚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 。噶尔丹屯兵于树丛中,前有河流阻挡,后有树林掩蔽 。噶尔丹设“驼城”,把上万只骆驼,绑住其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个长长的“驼城” 。噶尔丹军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枪箭,以阻止清军进攻 。在这种前有驼城、后有伏兵的情况下,清都统佟国纲率兵前进时,中鸟枪阵亡 。后来,清军改变战略,以火炮火枪猛攻驼城的其中一段,驼城终于被打开了缺口 。清步兵、骑兵齐冲杀过去,福全又令士兵绕到山后,夹击敌军,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
八月一日,清军与噶尔丹再战,清军使用强大的炮兵,加上噶尔丹部众染天花,死伤甚多 。噶尔丹为了逃命,立刻派达赖喇嘛的使臣济隆前来乞降 。济隆来往于噶尔丹和清军之间,假谈判之名,行缓兵之实,让噶尔丹有时间逃脱 。康熙知其诡计,遂命令“速进兵,毋堕贼计”(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不等回覆,就已经连夜北逃 。
清军本可乘胜追击敌军,但狡诈的噶尔丹为了使康熙见信并停止追击,假意跪于威灵佛前,发誓:“永不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佛在此,敢不自服乎?圣上即佛也,乞终宠宥我!”康熙知道噶尔丹发了重誓,就暂时停止追击,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写了赦谕给噶尔丹:“今尔以誓书来请罪求和…不得擅犯我属下部落喀尔喀一人一畜,…尔倘有窘迫,奏闻于朕,朕必如前抚养,断不念尔旧愆 。”尽管如此,康熙对噶尔丹的野心还是很清楚的,他对臣下说:“此虏不足信也”,“噶尔丹乃奸穷莫测之人,因今力薄难支,故尔远伏,倘彼势少张,又复生事悖乱,彰彰明志 。”也就是说噶尔丹的叛乱乃其天性,不会更改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