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是怎么样产生的( 二 )


检验的结果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
万有引力公式:
公式表示
F: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万有引力常量
m1: 物体1的质量
m2: 物体2的质量
r: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小)(r表示径向矢量)
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G近似地等于
G=6.67×10?¹¹ N·m²/kg²(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 。
由此可知排斥力F一直都将不存在,这意味着净加速度的力是绝对的 。(这个符号规约是为了与库仑定律相容而订立的,在库仑定律中绝对的力表示两个电子之间的作用力 。)
适用范围
经典万有引力定律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引力的认识,在十九世纪末发现,水星在近日点的移动速度比理论值大,即发现水星轨道有旋紧,轨道旋紧的快慢的实际值为每世纪42.9″ 。这种现象用万有引力定律无法解释,而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旋紧是每世纪43.0″,在观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能较好地解释谱线的红移和光线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的偏转等现象 。这表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比经典的引力理论进了一步 。
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之后,人们看到物理的实在除了粒子还有电磁场 。电磁场具有动量和能量且能传播电磁波 。这使人们联想万有引力定律也是物理的实在,能传播引力波,也有许多人努力探测它,但尚无很好的结果 。电磁波的传播可用光子解释,类似地,光子也导致引力子概念的引出 。万有引力也不再是超距作用,而以引力子为媒介 。但这些都是物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领域 。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并引入普朗克常量和真空中光速来界定经典力学的领地 。粗糙的说,经典的万有引力定律适用范围也可用一数量表示 。现在引入引力半径,G、m分别表示引力常量和产生引力场的球体的球体的质量,c为光速 。用R表示产生力场球体之半径,若,则可用牛顿引力定律 。对于太阳,,应用牛顿引力定律无问题;即使是对致密的白矮星,,也仍然可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至于黑洞和宇宙大爆炸,应当是应用广义相对论的 。
引力常量
牛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 。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 。卡文迪许的扭秤试验,不仅以实践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也让此定律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
扭秤的基本原理是在一根刚性杆的两端连结相距一定高度的两个相同质量的重物,通过秤杆的中心用一扭丝悬挂起来 。秤杆可以绕扭丝自由转动,当重力场不均匀时,两个质量所受的重力不平行 。这个方向上的微小差别在两个质量上引起小的水平分力,并产生一个力矩使悬挂系统绕扭丝转动,直到与扭丝的扭矩平衡为止 。扭丝上的小镜将光线反射到记录相板上 。当扭丝转动时,光线在相板上移动的距离标志着扭转角的大小 。平衡位置与扭秤常数和重力位二次导数有关 。在一个测点上至少观测3个方位,确定4个二次导数值,测量精度一般达几厄缶 。
根据扭力系统的构造形状,分为z型、L型和斜臂式扭秤 。z型扭秤由一个轻金属制成的z型秤臂、两个质量相等的重荷和一根细金属丝组成的 。两个重荷分别固定在z型秤臂的两端 。细金属丝将整个系统悬挂起来,组成一套扭力系统 。由于两个重荷处于不同的位置,所以,当通过两个重荷的重力等位面Q?和Q? 。互不平行或弯曲时,两个重荷将受到重力场水平分量的作用 。当重力场水平分量gH?和gH?的大小和方向不同时,秆臂就要绕着扭丝转动,直到水平旋转的重力矩和扭丝的扭力矩相平衡为止 。秤臂偏转的角度除和扭力系统的构造和扭丝的扭力系数有关外,还和两个重荷间的重力变化有关 。因此,准确记录扭力系统的偏角,就可以求出重力位的二次导数 。由于扭力系统的灵敏度很高,秤臂稳定下来的时间较长 。同时还需要在3~5个方向上照相记录,所以,仪器附有自动控制系统,并安放在特制的小房里工作 。仪器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的计算都比较烦琐,每测—个点需要2~3小时,工件效率较低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