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机|拒收北航学子,微软与中国渐行渐远?

洗碗机|拒收北航学子,微软与中国渐行渐远?

文章图片



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 。

撰文 | 泰伯网 沐子编辑 | 鹿野
如果问十几年前软件专业的莘莘学子 , 似乎没有人可以绕开微软去谈论自己的梦想 , 甚至是那些关于科技史的事儿 。
“17岁 , 我想去北航读软件工程 , 想长大去微软 , 想做操作系统 , 想改变全世界 。 ”
顾恒(为化名 , 下同)在高中时期的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 , 从未想过会有一天 ,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将不再是自己的梦想支点 。
如今 , 被曝拒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实习生的微软亚洲研究院 , 似乎忘了自己曾期望距离北京各高校近一些的初衷 。
入驻初期 , 打得火热

那时候(1998年) , 中关村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 , 到处都是工地 , 空气中漂浮着灰尘 , 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
软件巨头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大厦就选址落地在了知春路的办公大楼西格玛大厦 , 也就是北航的隔壁 。
那时候也是国内互联网力量不可一世的一年 , 谷歌、搜狐、京东、腾讯、新浪相继诞生 。
根据我国2004年的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 高校每年有5万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 国家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到20多万人 。 而国内当时约有5000多个软件企业 , 从业人员却只有25万左右 。
或许是意识到“错过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将是巨大损失” , 微软逐渐开始与中国绑在一起 。
借着发布新一代服务器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和数据库服务器产品的机会 , 微软也希望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其产品背后有浓重的中国元素 。
2005年3月12日 , 发布会在北京体育馆召开时 , 二胡和京剧的暖场音乐便是某种印证 。
而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起点 , 北航同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2005年4月25日 , 在一百余名北航师生热烈的掌声中 , 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沈向洋博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心会议中心报告厅接过由时任北航校长李未颁发的荣誉教授聘任书 , 随后开始了他在北航开设的课程《Visual Modeling》的第一堂课 。
当时 , 虽然中国软件业发展迅速 , 但尚未积累出太多有丰富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中高级人才 , 国内大多数开发人员只能把单个程序写好 , 却不懂怎样调用程序 。
《Visual Modeling》便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面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校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 课程更多以主题报告的形式探讨研究与计算机视觉建模相关各个分支的热点内容 。
即便后来微软研究院在中国度过了最初的“创业期” , 仍继续加大着对中国区的投入 , 其中不乏大量微软精英助阵 。
2012年9月 , 研究院首任院长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在北航开宣讲会;2013年 , 微软首席执行官资深顾问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走进北航 , 发表“科技改变未来”主题演讲 , 阐述微软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愿景并表明微软正引领着重要趋势的发展 。
曾励志上北航的顾恒 , 那时还沉浸在刚入学的喜悦之中 , 一边做着工整、详实的听课笔记 , 一边憧憬着改变全世界的梦 。
相比有志于献身航天事业的少数学生 , 顾恒回忆称 , 当时 , 大多都是一股脑地想出国 , 想考研 , 想去IBM、微软的 。
而2013年那年 , “北航研究生毕业在微软工作的年薪近20万”的事实 , 写尽了微软研究院当时的风光 。
就连北航60周岁生日那天(2012年10月) , 微软bing主页图片也统一换成了北航新主楼的秋景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