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州之战:十万人打了几天只阵亡几十人 明朝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大捷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亲率五万人进犯明朝边境,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出关巡边 。于是应州之战正式打响 。此战中,朱厚照体现出了不凡的军事天赋,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牵制住敌军主力部队,再不断增加兵力来消耗敌军的锐气 。整个战事持续了好几天,最终以小王子败退告终 。这场战役使得明帝国北方边境暂时安定了一段时间 。

应州之战:十万人打了几天只阵亡几十人 明朝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大捷

文章插图
1517年,明朝北方边境上爆发了一场号称规模宏大的战役 。近十万明朝官军与扣边的蒙古人激战数日,才最终脱离接触 。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厚照,甚至还亲自领兵参战,成为了最后一个亲上战场的大明君主 。但他的这场大捷却只打死了16名敌军,让古今所有看客都觉得不可思议而疑云重重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应州大捷究竟应该是一场怎么样的战役呢?
蒙古式少主
明朝在建立之初,就打着号称是驱逐鞑虏的口号,表示要重开大宋之天 。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宋朝贵族的后裔们并没有获得一点起码的体面 。明朝开创的新纪元,也和宋朝时的风气没有半点关系 。
相反,明朝人在很多方面都显得非常的“蒙古化” 。除了在服饰上直接抄袭,制度上也大量沿用 。就连皇族本身都显得更像蒙古大汗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爱用蒙古兵人的朱棣登基后,就表露的非常明显 。后面的数位皇帝,无论性格脾气好坏还是身体天赋如何,都喜欢穿着蒙古衣服玩射箭 。条件允许还会定期进行野外狩猎 。显然与文弱的宋朝皇帝不同,更有鲜卑化的前期李唐风采 。
作为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深入家族基因的蒙古风倾向 。从当时与后世留下的许多记载来看,这位年轻君主对传统儒家帝王教育非常的不削一顾 。纵然有贪玩成性的本色,也不失为非中原式君主的风采 。这倒不是说明朝的皇室不重视儒家,不搞圣人训诫的那套天下观念 。但明武宗继位时年纪尚小,很多教育课程都未开始,根本来不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东亚共主” 。青春期的叛逆,却已经让他对传统帝王学的熏陶表示反感 。因而一头栽进了离经叛道的各类异域文化之中 。
同时,朱厚照的统治理想,也被朝堂中的儒家士大夫们所警觉 。通过很多带有抹黑性质的记载,我们足以从中看到这位皇帝的执政理念 。他逐步从军队与男友中,选拔出很多非科举出生的宠臣,建立了类似中亚军事兄弟会的“养子制度” 。然后依靠这些军队与宦官背景的宠臣与养子们,将原有的士大夫官员都逐步架空 。再用这些人控制的军队,替换掉原有的京师驻防部队 。最后,索性常驻到靠近边境的宣府,显示出与儒家大臣们摊牌的趋势 。
既然朱厚照在个人倾向上,更倚重自己逐步建立的军事兄弟会,就必须为自己竖立足够份量的军功 。否则很难在尚未完成转换的军队中,竖立足够的威信 。对于自己一手建立的私人幕府而言,也会让人觉得成色不足 。应州大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应州之战:十万人打了几天只阵亡几十人 明朝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大捷

文章插图
不被认可的元朝大汗
1517年10月,明武宗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 。边军发现有大批蒙古部落正在集结的迹象,显示了大规模扣边行动的临近 。这波蒙古军队的领头人被称为达延汗,在蒙古语中就是大元大汗的意思 。达延汗本命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北元皇帝元昭宗的直系后裔,其血统可以一直追述到著名的成吉思汗本人 。他的家族在瓦剌部落的霸权结束后,开始尝试统一漠南蒙古各部 。由于父亲的早亡,巴图孟克很小就继承了汗位,并在母亲的帮助下熟悉军政事物 。一直到1487年,才正式亲政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