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州之战:十万人打了几天只阵亡几十人 明朝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大捷( 二 )


由于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以元朝的唯一继承人自居,双方自然经常处于意识上的敌对状态 。明朝边军也经常为了用人头领赏,越境袭击那些缺乏防备的蒙古牧民 。结果,逼着众多小部落都需要围绕强人来寻求自保 。这些举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巴图孟克的复兴大业 。
在巴图孟克亲政后,他便开始利用逐步增加的资源,征战四方 。首先是将比自己实力更强的卫拉特蒙古击败 。然后又花了多年时间,将靠近明朝边境的部落降服 。到1510年左右,已经控制大片领地的巴图孟克,开始大力分封自己的儿子 。将他们派往各地,担任万户,以便形成有效的管理控制 。
对于经常与自己不对付的明朝,巴图孟克的也屡屡采取报复行动 。他的骑兵定期骚扰宁夏、大同、宣府和榆林,搅得明朝边军不得安宁 。但这些行动往往都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仅仅是要迫使明朝开发边境贸易 。这对于已经被卫拉特等西蒙古势力截断西部贸易的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
明朝方面则总是以拖待变,偶尔开放边境贸易为自己减轻压力 。等到蒙古主力撤退,又继续一切照旧 。巴图孟克对于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也没有太多办法 。政治上,明朝在自己的朝贡体系中以蒙元继承者自居,对于巴图孟克的称号非常警惕 。所以在明朝人的记载中,大元大汗的封号会被用直接音译的达延汗代替 。达延汗希望获得平等的贸易机会,自然不愿以臣服姿态加入大明朝的朝贡体系 。否则家族本身的政治号召力,也会因为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
既然贸易开放总是时断时续,蒙古人就只能依靠与明朝境内的走私犯合作,做点擦边球买卖 。同时也要定期出兵南下,袭扰明朝控制的边境线 。捞一点好处的同时,也算是对明朝方面的示威 。最后,这样的大规模集结本身,也是比较不错的军事训练 。

应州之战:十万人打了几天只阵亡几十人 明朝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大捷

文章插图
成色不足的大捷
1517年的应州大捷,就是明武宗与达延汗这两位君主个人理想的冲突 。按照惯例进行扣边袭扰的蒙古人,遇上了急于需要战功的明朝少主 。所以照常理而言,这将会是一场火星撞地球般的恶战 。但实际情况却与朱厚照想象的截然不同 。
当估计有3-5万的蒙古骑兵南下后,已经跑到去大同寻求军功的明武宗也决定北上决战 。但明朝糟糕的军政状况,却不可能为他准备自己期望统领的军队 。尽管边境的卫所一直比内地的同行要更为善战,却依然架不住糟糕制度设计所带来的颓废与贫困 。这就让很多驻地的实际兵力数目,要大大小于朝廷在花名册上看到的数字 。将领在平日里靠集合自己的精锐家丁出阵,应付各种规模有限的冲突 。真的摊上大规模战事,则必须进行伤经动骨的动员 。何况对于明朝军队来说,规模越大,战斗力反而越弱 。
只是这些情况并不能消退朱厚照的热情 。他在率领大同的驻军北上后,也命令边境上其他各军镇派兵马来支援自己 。这样,如果他自己遭到敌人的优势兵力包围,从辽东、宣府和宁夏赶来的援军,将会从两翼打击缺乏准备的蒙古人 。
从军事角度而言,朱厚照的部署在大体上没有问题 。但他仅仅考虑到了明朝一方的部署态势,而忽略了对蒙古军队的估算 。这种将对手想当然弱化的思维,注定了应州大捷将会是以闹剧收场 。因为蒙古骑兵南下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劫掠与示威,并没有强行攻破城关的欲望 。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3-5万人的骑兵将会以最大覆盖范围布置 。以便在同一时间内,扫荡最大的单位面积 。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在明军的长城防御沿线,制造更多的混乱 。让明军无从判断蒙古人的主攻方向,不能从容的抽调沿线兵力进行重点防御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