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奈何不了一个董卓?怎么回事?

董卓是东汉末年最早的逆贼了 , 当时各路诸侯还是拥护大汉天子的 , 因此纷纷出兵讨伐 , 但是十八路诸侯 , 却没能拿下一个董卓 , 这是为什么?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基本上是从神州各地而来 , 人马浩浩汤汤五十多万人 , 跟董卓相比可以说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可最后这场讨贼大战几乎是不了了之 , 董贼没有死 , 迁都长安后依然潇洒的活着 。十八路诸侯貌似也没有败 , 大家也没有损失什么兵马 , 不是还得了一个遍地焦土的洛阳吗?可是谁都明白 , 其实是十八路诸侯输了 。因为他们来是来剿贼的 , 而贼并没有被剿 。而究其失败的原因总结一点就是:诸侯多了 , 队伍没带好 。
首先一点 , 在会盟之初就没有正式的会盟组织形式 。大家根据曹操发布的矫诏便纷纷从五湖四海赶来 , 匆匆合兵一处 , 并推选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当了盟主 , 而且搞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盟主接任仪式 。表面上看来这已经是一个正式的组织了 , 它有领导 , 有员工 , 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组织目标——剿灭董卓 。但这是一个成熟的组织吗?很明显不是 , 整个盟军缺乏一套清晰明确并且有强制力的组织规章条例来约束盟军成员 , 这样的话 , 就算有人犯错了也不会有人来惩罚 , 因为根本就没有规章条款可查可依 , 并且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 而不是一个组织 。这样的话其战斗力必然会大大降低 。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奈何不了一个董卓?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奈何不了一个董卓?怎么回事?】另外 , 十八路诸侯虽是联合而不是组合 , 可就算是联合 , 大家也应该有一份协议合同什么的 , 来确定一些基本的责任与分工 , 但他们之间连基本的分工都没有 。除了前锋孙坚 , 盟主袁绍 , 总管粮草的袁术 , 其他诸侯基本上没有任何明确的职位划分 。布置一项任务下来 , 孙坚作为前锋是义不容辞的 , 所以他会第一个站出来 。待孙权领命而去 , 在接下来一个出战人的问题上就陷入了僵局 。因为没人愿意当出头鸟 , 那样岂不是要便宜其他诸侯了 。遇到这类情况时 , 大家只会在盟军大营争吵不休而不是争先出去应战 , 以至于会屡屡错过有利战机 。白白浪费了天赐的良机 。如果说 , 整个盟军分工明确 , 有主前锋、左右前锋、左右后卫以及清晰的后勤布置 。大家各司其职 , 如此安有不胜之理?
第三 , 盟主袁绍无能 , 不能凝聚和团结众诸侯 。袁绍被大家公推为盟军盟主 , 但是由于袁绍拙劣的领导能力 , 让本已松散的联合体变得更加没有凝聚力 , 甚至尔虞我诈、兵戈相见 。不夸张的说 , 盟军的最终分散 , 各诸侯的无功而返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盟主袁绍的无能 。首先用人失误 , 袁绍找了袁术统管盟军粮草 。袁术这个人除了会点小算计 , 其他一无所长 , 论作战没有胆气 , 讲谋略又没有才华 , 并且目光短浅 。袁术的小算计可谓直接导致了盟军人心涣散和盟主袁绍的威严丧尽 。间接导致了日后联盟的解散 。其次 , 袁绍不够果断 , 缺少主见 。其表现就是多次听信袁术短浅的意见 , 即使自己已经意识到袁术所作所为并不恰当 。再者就是袁绍缺乏个人威严 , 作为盟主几乎没有诸侯真正把他放在眼里 , 但这也是袁绍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 袁绍多次失信于人 , 当众人的面寡断无谋 。这样的盟主又有何威严可言?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