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女缇上书救父( 二 )


汉高祖总计有八个儿子, 吕后砍砍杀杀, 迫使薄姬带着当时年仅八岁的儿子刘恒(汉文帝)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 十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 。 忧患中成长的岁月, 使汉文帝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 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 。 如今虽贵为天子, 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 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权治理国家 。
阅罢书状, 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 不就是当年自己仓皇离京时的化身吗?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 为了营救父亲, 竟然冒死上书, 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 于是当面赦免了她父亲的刑罪, 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诏书:
诗曰:“恺(kǎi)悌(tì)君子, 民之父母 。 ”今人有过, 教未施而刑已加焉 。 夫刑至断肢体, 刻肌肤, 终身不息, 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有以易之 。
淳于意既蒙赦(shè)免罪刑, 真是喜出望外, 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 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 。 从此淳于意痛改矜持作风, 专心济世救人, 病人上门, 随到随看, 视病犹亲, 殷勤周到, 赢得口碑载道 。 而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 更是传遍宇内, 留下千古美名 。
这篇故事通过讲述缇萦上书救父最终使明君汉文帝废除酷刑的故事, 展示给我们一个有智有谋的小女孩的形象 。 “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一点在缇萦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 幼女缇萦虽然才十五岁, 但挺身而出 。 “为了营救父亲, 竟然冒死上书, 这种胆识与孝心着实令人感动 。 ”除了缇萦的勇气、孝心、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外, 缇萦救父的方式也很理智 。 她没有盲目地上书, 因为一旦触怒皇帝, “立即格杀, 什么上书救父, 都成了泡影” 。 她选择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一个合适的地点, 抱定一死的决心, 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 并且抓住时机, 陈述自己的愿望 。
缇萦的状纸也很感人, 上面写道:“妾父为吏齐中, 皆称其廉平 。 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 刑者不可复属, 虽后欲改过自新, 其道无由也 。 妾愿没入为官家奴婢, 愿赎父刑罪, 使得自新 。 ”字字情深意切, 感人肺腑, 此情此景, 终于打动了汉文帝, 赦免了其父 。
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 此时正值年终岁尾, 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 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 对联是:
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 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 为时人所景仰, 此联刚一贴出, 即被人趁夜揭走 。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 王羲之也不生气, 又提笔写了一副, 让家人再贴出去 。 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 又被人揭走了 。 可这天已是除夕,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 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 唯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 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
王羲之想了想, 微微一笑, 又提笔写了一副 。 写完后, 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 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 可在月色下一看, 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 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 又趁夜色溜走了 。
初一早晨天刚亮, 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 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 大家一看, 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