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HIFI界的“瑞士军刀”?关于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观结论( 二 )



iFi的XSpace功能和XBass功能一直是我心目中随身设备里做的最好的音效调节功能 , 从命名上来看大家自然也能看出是用来调节声场和低频的、而且调节的非常自然 , 尤其是XSpace非常好的解决了一些耳机/耳塞的头中效应问题 。 这次的XBass II不再是单纯的低频调节 , 大家能看到在机身上增加了一个独立的“Presence”切换开关 , 在开启XBASS II的前提下 , 增加了一个能够提升中高频临场感的功能 。

而如果是担心像大菠萝那样低音量偏音、或者对低阻高敏塞不友好的情况的话 , 灰菠萝这次不仅是舍弃了XDSD上可能带来低音量偏音的模拟电位器 , 还内置了iEMatch的无损音频衰减电路来进行更好的阻抗适配与降噪 。

那既然都把“菠萝”这个ID给续上了 , 大功率输出自然也是少不了 , 官方标注的高达1000mW@32欧 的输出功率 , 考虑到灰菠萝的体积来说依旧称得上是很夸张 。 而在硬件堆料方面和参数指标上 , iFi可以说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走“科学机”路线的品牌 , 而“祖传”的1793芯片也是再一次用在了2022年的新品身上 。
硬件测试部分
在测试灰菠萝的过程中 , 我发现了一些和常规机器完全不同的指标走向 。 首先可以确定的结论是 , 灰菠萝在噪声、失真方面的指标“上限”并不算高 , 甚至只能说是平庸级别的 , 但它在平衡口/单端的取舍方面、以及噪声指标方面的稳定性颇有意思 。
平衡

单端

Line Out

首先 , 灰菠萝在平衡口300欧负载下我测到了超过2100mW的夸张输出功率 , 32欧和16欧下分别有832mW和519mW , 是高阻表现明显优于低阻;相反的 , 单端口在16欧下的表现优秀 , 达到522mW , 在32欧和300欧下则有明显衰减 。 所以 , 灰菠萝的平衡口其实可以胜任高阻头戴的驱动和控制力 , 比如我手头300欧的ZMF VC封闭式旗舰 , 灰菠萝的驱动表现相当从容 。 对于耳塞来说 , 灰菠萝的单端口就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各类旗舰级耳塞的驱动 , 而且在空间感、动态方面的表现完全不逊于平衡口 。 目前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在于 , 灰菠萝的Line Out模式下失真居然是高于带负载模式下的 , 这一点和绝大部分的机器相悖 。
在噪声表现上 , 灰菠萝的DR和SNR一直是在106-110dB之间徘徊 , 虽然110dB的上限并不高 , 但绝大部分负载条件下都是接近110dB的最佳值 , 即便是从2W的输出一下子衰减到100mW , 衰减幅度也很小 , 加上灰菠萝内置了iEMATCH ,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内置的阻抗识别调节功能 , 可以让你的低阻高敏耳塞尽可能保持在一个噪声值最佳的负载上 , 这其实也变相解释了为什么灰菠萝的信噪比噪声不高 , 但却很难听出底噪来 。 同样稳定的还有它的信道分离度表现 , 平衡口下不论是带负载还是无负载 , 都是在96-99dB之间 。 此外 , 灰菠萝在蓝牙方面的优化表现极佳 , 在开启LDAC编码的前提下DR也能达到108dB , 衰减仅有1dB左右 , 而且从听感方面来说几乎没比有线模式差 , 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 , 我都愿意把灰菠萝当做一个纯粹的蓝牙解码耳放来使用 。

灰菠萝的音色我认为和大菠萝没有什么可比性 , 是比大菠萝要更加平衡的声音 , 没有相对粗大的中频结像、其推动耳塞的细腻度也比Go Blu要好很多 , 至少完全不用担心底噪或者搭配数码声耳塞时出现的高频偏躁的问题 。 总体依旧是一个非常现代的、高透明度的声底 , 和“模拟味”是不沾什么边儿的 , 但灰菠萝的声音的耳机适配性我认为达到了iFi家的一个新高度 , 是属于中性但不乏味、透亮但不尖锐、紧实但不干涩、扎实但够宽松的声音 , 虽然人声的部分不会像升级固件后的Go Blu那样有明显的润泽感 , 但良好的密度表现和足够的厚度会让它在绝大部分搭配下不像大菠萝那样偶尔会显得拧巴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