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也要“卖身”了,这是眼红动手暴雪卖了个好价钱?( 二 )


EA也要“卖身”了,这是眼红动手暴雪卖了个好价钱?
文章图片
EA的经营风格是怎样的?别看EA的公司名直译是艺术电子 , 但是他们的经营理念一直是一切向钱看 , 相比于所谓的口碑 , EA的眼中或许只有游戏的销量和营收 。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玩家群体中有这样一句戏言 , “为什么说卡普空是日本最差的游戏公司 , 只是因为EA是美国公司” 。
在其他游戏厂商或多或少认可游戏是“第九艺术” , 相当多大厂在成立之初都是因为创始人对游戏的热爱 , 或是单纯为了理想、为了艺术 , 而EA则显然只是为了挣钱做游戏 。
诚然 , 游戏是众所周知的现金牛业务 , 但其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 游戏的成败与否也很难有一个万能公式 。 那么EA要如何依靠游戏来挣钱呢?答案就是直接收购 。 从1993年的Origin开始 , Maxis、Westwood、Pandemic、DreamWorks、Bioware等一连串小有名气的工作室都被EA收购 , 但如果仅仅只是收购就罢了 , EA最擅长的是只要商业表现稍微不佳就解散和重组收购来的这些工作室 。
EA也要“卖身”了,这是眼红动手暴雪卖了个好价钱?
文章图片
如今除了Bioware还在外 , 有相当多被收购的工作室都在EA一轮又一轮的重组中消失了 , 考虑到被其收购的工作室横跨RTS、FPS、RPG等几乎所有的游戏类型 , 因此“得罪”了玩家的结果 , 就是EA给自己赢来了一顶“业界毒瘤”的帽子 。
且不提《植物大战僵尸》的作者因为不愿意按照EA的要求 , 将游戏改造成pay-to-win(花钱就能赢)的模式 , 而被炒鱿鱼 。 最能凸显EA贪婪本性的莫过于《星球大战:前线2》了 , 这款史无前例的在3A游戏中将付费买断和道具付费相结合的操作 , 也直接导致了服务型游戏的大行其道 。
EA也要“卖身”了,这是眼红动手暴雪卖了个好价钱?
文章图片
所以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 , EA的商业模式就是“打不过、就买下” , 就连EA的基石EASport系列都是买来的 , 他们这30年余年就是依靠不断滚雪球般兼并小型工作室 , 最终成长为北美第二大游戏公司的地步 。 但问题在于 , 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非游戏行业巨头在危机的阴霾下 , “盯上”了作为娱乐业翘楚的游戏厂商 , 导致EA此前的商业模式不灵了 。
相比于索尼、微软、苹果、迪士尼、瑞典游戏发行集团EmbracerGroup等巨头 , EA的体量无疑足足差了几个数量级 。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 , 如果你是一家小型工作室的创始人 , 在面对收购要约时是会选择体量更大、出价更慷慨的巨头 , 还是选择名声极为糟糕、且出价更低的EA呢?
EA也要“卖身”了,这是眼红动手暴雪卖了个好价钱?
文章图片
从本质上来说 , EA更像是游戏行业的掮客或方案整合商 , 此前靠的是财力和不俗的眼光作为在这个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 但遇到了圈外巨头后 , 这套模式就玩不转了 。 所与与其等待圈外巨头揭破EA的这曾“画皮” , 自然就不如趁此机会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