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丨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东西问)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中新社采访人员 朱晨曦
中新社|东西问丨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文章图片

动漫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 , 受到各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喜爱 。 《哆啦A梦》《灌篮高手》《海贼王》等日本动漫经典之作 , 成为不少中国观众的童年回忆;《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优秀中国作品也对日本动漫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 , 日本岩波书店前总编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外籍专家马场公彦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讲述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过去多年来 , 不少日本动漫作品受到中国观众喜爱 , 您认为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马场公彦: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 历史交往悠久 , 有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环境 , 而欧美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东亚地区有很大不同 , 因此相较在欧美 , 日本动漫在中国更受欢迎 。
对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 , 日本漫画被比喻为“三点钟的点心” 。 小学生下午三点放学回家后边吃点心边看动漫 , 这样的“童年味道”让人既开心又回味 , 类似情况在中国学生群体中也非常普遍 。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 , 爱好、兴趣和关心的事物并不因其民族、国籍的不同而有太大差异 。 《哆啦A梦》《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日本动漫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展现了热血、可爱、悬疑、有趣等多种元素 , 这是它们受到中国小朋友喜欢的原因 。
【中新社|东西问丨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中新社|东西问丨马场公彦:动漫如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文章图片

2012年9月 , 名为“哆啦A梦诞生前100周年纪念”的展览亮相北京 , 参观者在展厅内漫步欣赏 。 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摄
同时 , 日本动漫也吸引了一些成年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 , 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共通点 。 支撑中日文化消费的城市中产阶级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方面比较接近 。 两国还有相似社会环境 , 出现了晚婚、单身、丁克等类似的现象 , 也都面临老龄化等问题 。 这些共同因素使得两国年轻人容易产生共同的动漫“语言”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动漫的影响?中国动漫近年来持续走进日本 , 日本观众反响如何?
马场公彦:我认为日本人必须更加意识到来自中华文化和中国动漫的影响 。 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深厚 , 1983年创作的日本漫画《北斗神拳》明显受到1973年李小龙功夫电影《龙争虎斗》的影响 。 以中国《三国志》为题材 , 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创作了漫画《三国志》 , 对中国历史造诣颇深的漫画家诸星大二郎创作了漫画《西游妖猿传》 。 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宫崎骏曾说 , 他受到取材自中国传说故事的动画《白蛇传》的启蒙 。 在日本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则深受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的影响 , 并创作了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动画《悟空大冒险》 。
从历史角度看 , 中国动漫有其优秀传统 。 与西方迪士尼动画不同 , 中国很多经典动漫作品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整体而言非常出色 , 背景画和人物造型蕴含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精华 。 该厂1963年摄制的水墨动画《牧笛》 , 对农村宁静的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 , 我第一次看到感觉十分惊艳;该厂1983年制作的动画《天书奇谭》 , 以传统水墨画为创作背景 ,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让人觉得既滑稽又有点超现实感 , 奇趣唯美堪称绝佳;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中亦有大量京剧配乐 。 这些作品都代表了中国动漫创作的高峰 , 是宝贵的历史文化“矿藏”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