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蛏子百科 蛏子百科

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是双壳纲帘蛤目贝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之中,为常见的海鲜食材 。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缢蛏 。据清《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

目录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性蛏子,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 。养殖蛏子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常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或平坦的滩涂,底质以泥质或泥略带沙为宜 。
在开春清明前后播苗 。一般人工养殖在8个月左右即可起捕,(此时平均每公斤在80只左右).如果是自然种殖的话,差不多要9到10个月,每公斤要100只左右 。蛏子按养殖时间长短,又分为一年蛏、二年蛏、三年蛏 。
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砂泥底,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 。竹蛏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 。分布在热带,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 。常见的为大竹蛏(Solen grandis) 。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故称为竹蛏 。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 。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 。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 。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些盐水,动物可由穴中跃出 。受惊时水管易自切 。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 。
分布范围产地: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
大竹蛏贝壳长,达14厘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 。亮口缘与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 。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后端圆 。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开口 。壳质薄脆 。壳表光滑,被黄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 。生长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 。壳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带 。铰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 。长竹蛏与大竹蛏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壳薄,两壳相等 。

5.蛏田播养:
1)苗种运输 。北方苗种系在海阳市丁字湾自然采苗得到,南方苗种到浙江购买 。2007年春节后,于3月底到浙江省乐清县沿海购买规格为每公斤3000粒的苗种,用汽车运输 。苗种要干净,不要有泥巴,篷布遮盖,防止日晒雨淋,但要通风,途中每隔4小时~6小时淋水一次 。苗种运到后,立即组织足够的人员放养 。除了运输时间外,气温是影响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不低于零度的前提下,气温越低成活率越高 。
2)播苗时间 。南方苗在每年4月1日播苗,北方苗在每年5月25日 。
3)播苗方法 。大汛潮期退潮后,向池内进水20厘米~30厘米播苗 。首先振动容器几下,使苗种的水管收缩,提高钻潜率,然后将苗种均匀撒播在埕面上 。健壮的苗,播苗后十多分钟就开始钻土,如果20分钟以后仍然不能钻土,证明蛏苗生命力微弱,或者已经死亡 。根据蛏田的条件,按池塘水面计,亩播体长2厘米~2.5厘米,规格3000粒/公斤,壳不破碎,健壮,大小均匀的蛏苗5公斤,折合蛏埕播苗100粒/平方米 。南方苗与北方苗密度相同,南方苗种定为1号池塘,北方苗种定为2号池塘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