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毛利堪比茅台的暴利行业,中国企业正在节节败退( 三 )


在此之下 , 国内的公司纷纷坐不住了 , 不得不与外部巨头开展合作关系来稳定住自家的原材料供应体量和产品质量——以明月镜片为例 , 招股书中提到主要靠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三井中国、丹阳KOC采购 。
但令人深思的是 , 2018年至2020年里 , 明月镜片光是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1.67及以上折射率树脂单体 , 就占当期耗用该材料的金额占比为100%!
100%这个数字着实让人惊讶 , 明月镜片自己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对外采购的原材料较为集中 , 且对韩国KOC及其关联方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 。
一个毛利堪比茅台的暴利行业,中国企业正在节节败退
文章图片
而其中一个数据 , 更有力地说明了明月镜片产业链受制于人的尴尬 。
明月镜片招股书中2019年数据显示 , 折射率1.67及以上的镜片收入占比达总营收的26.19% , 但毛利率明显低于其余折射率镜片 。
这意味着 , 这部分赚的钱被上游的国外厂商收割了 。
可以说 , 即便身处暴利行业 , 国内公司就如在漏斗的最下方 , 只要受制于人, 那就永远吃不到肉 , 只有喝汤水的份 。
值得关注的是 , 这次明月镜片在招股书中还提到拟募集5.68亿元资金的未来用途 , 其中4.41亿元用于树脂镜片的扩产及技术升级项目 。
要知道 , 目前国内高折射率的镜片加工工艺尚不成熟 , 只处于让1.74镜片合格出厂的初级阶段 , 光学性能和膜层设计水平都较低 。 自然也难以实现防油污、染色、变色等功能 。
从产品力上来说 , 这与国外大厂的差距隔了一个“太平洋” 。
此外 , 中国眼镜生产虽多 , 但是普遍为低端产品 。 据艾瑞数据显示 , 国内的镜片市场仍有三成以上销量依然来自中小公司生产的低端镜片 。 而整个镜片行业高端市场 , 是被国外大厂牢牢地攥在手中 。
因此 , 在国内不少眼镜店的价格表中 , 以蔡司、依视路为代表的进口镜片 , 价格要比国产镜片贵很多——这就是原因 。
可以说 , 只要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国外大厂手中 , 那么 , 国内企业镜片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 , 就难以彻底根治 。
如今 , 国内眼镜厂商整体核心技术无法支撑其高端市场的发展 , 价格又超出消费者心理的预期时 , 谁又会为这副“暴利”的眼镜买单?
03
大树底下不长草?
能让消费者买单的从来不是营销 , 而是技术 , 是产品力 。
一个毛利堪比茅台的暴利行业,中国企业正在节节败退
文章图片
据行业白皮书显示 , 明月镜片虽然在国内眼镜镜片行业中处于龙头水平 , 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为6.6%;业内的一线品牌依视路与卡尔蔡司的市场份额则分别超过20%和15% 。 明月镜片与之相比 , 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
为谋求市场份额 , 明月镜片近几年惯用手段便是重金营销寻求品牌推广 。 2017年 , 明月镜片宣布签下陈道明做代言人 , 之后又陆续与《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综艺进行广告合作 。
但重营销的同时 , 明月镜片的研发投入则在原地踏步 。
2017-2020年 , 这家公司销售费用翻了一倍多 , 相比之下研发费用只是微涨 。 同年 , 明月镜片的研发投入费用分别为1520.44万元、1535.41万元、1626.62万元、1762.43万元 , 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从3.57%降至3.27% 。
如今 ,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准的提高 , 眼镜也并非再是一件普通的商品 。 消费者在选购时 , 除了基本的实用功能 , 个性化、品牌化也是关注焦点 。
明月镜片未来如何 , 难以定夺——但值得肯定的是 ,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工业也好 , 能支撑起品牌力的基石 , 仍是核心技术支撑起的产品力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