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文章图片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80年代初 , 我国经过十年的迷茫探索后发展逐渐稳定 , 全面改革开放更是给我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 也使文艺界长期被压制的创作热情充分释放 , 动画领域借此契机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创作高峰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献礼建国三十周年又一次创作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动画长片《金猴降妖》 。

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间的文化消寂使动画制作的工艺水平和观众审美水平并无太大改变 , 《金猴降妖》在外形设计与《大闹天宫》中的经典“美猴王”形象有着承继关系 , 但是《金猴降妖》面部细节的处理和性格刻画还是有着明显改动 。
《金猴降妖》中的孙悟空不仅有外貌上的成长 , 在性格和行为上也更为成熟老练 , 创作者淡化了他身上的妖魔气息 , 塑造了一个嫉恶如仇、情深意重又谋略过人的孙悟空 , 尤其是在三次打妖的情节中 , 第一次直接一棒打死 , 第二次采用迂回战术 , 第三次则学会了伪装 。

每一次出手都较之前多了份理智与权衡 , 最后一次即使被紧箍咒痛倒在地也还是不忘保护师傅 , 找准时机将妖怪打下悬崖 。
在孙悟空被唐僧逐走的情节中 , 他忍着生理上的伤痛和心理上的委屈不甘 , 坚持化身四方对唐僧行拜别之礼的一片赤诚 , 塑造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血肉英雄” 。
孙悟空形象在荧屏上的成长具有双重含义 , 不仅在于孙悟空本身的成长 , 还在于它喻示着中国社会历史的成长 。

从情节改动上来看 , 动画《大闹天宫》的结局将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改为孙悟空击败天庭重回花果山 , 而《金猴降妖》开篇则是孙悟空被压五百年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 依据原著中的故事脉络来看 , 有着时间承继关系的两部动画其实产生了连接错位 。
也就是说这两部动画呈现出的微妙错位是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状态与民族心理的写照 , 显示着艺术创作思想与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变 , 被放置在当下社会背景中的经典文本的再现 , 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当下的历史从而拥有了新的意义 , 与社会历史产生呼应 。

比如孙平和杨梓认为影片被结构在两组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 , 一组是师徒四人 , 一组是白骨精化成的祖孙三人 , 祖孙三人离间师徒四人 , 孙悟空即使未能被蒙蔽 , 但还是没能突破“父权”的压制 , 具有悲剧色彩 。
白鹭认为《金猴降妖》关注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国内的矛盾和创伤 , 孙悟空代表着被迫害者 , 唐僧代表着发动者 , 白骨精则是蒙蔽大家、挑起争端的罪魁祸首 。

最后白骨精真实面貌暴露 , 师徒冰释前嫌 , 则代表着国家发现反革命的真面目 ,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 最终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对《金猴降妖》中孙悟空的成长可以通过巴赫金对于“成长小说”的解读来理解 , 他认为“成长小说”使人的成长更加深刻 , 往往是在历史和空间的转换中完成人格的提升 , 而人格的提升又体现着社会本身的前进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