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 二 )



由此可见《金猴降妖》中的孙悟空虽然是经典文本中的人物 , 但是他在时代交叉节点中的成长也是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反思和对“创伤”和“迷茫”的重述 。
二十一世纪 , 中国稳步提升的国力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多样化 ,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审视开始由自身角度出发 , 解除了对于以往文本和影片中的孙悟空形象的惯性解读 。

《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就成功地从严肃的政治和民族话语中抽离开来 , 出场便颠覆了以往对于孙悟空形象的经典式表达 , 重建了一个表面颓废惆怅却内心深藏反抗愿望的“平凡人”形象 。
《大圣归来》一上映便成为2015年国产动画的黑马 , 也成为沉寂多年的国产动画的现象级作品 , 影片之所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功不只是因为时隔多年孙悟空的荧幕回归 , 还因为影片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全新表达 。

影片颠覆了原著《西游记》的故事结构 , 以唐僧“前世”江流儿和孙悟空相遇为线索 , 以孙悟空的内心情感作为剧情转折的关键 , 让他在与江流儿同行的路上懂得了爱与自由 , 信心与责任感 , 不断完成心理上的成长和自我救赎 , 最终在影片结尾实现齐天大圣的回归 。
在此之前的影片中 , 无论是代表正统权威的天庭 , 还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唐僧 , 都似乎是站在俯视的角度 , 以他者的高姿态等待孙悟空去反抗或者去保护 , 并以此来凸显孙悟空的高超本领 。

而在《大圣归来》中 , 第一次把孙悟空放在话语结构的顶端 , 甚至放在“父”的位置 , 以一段回忆式的开篇直接交代了孙悟空原本的英雄姿态 , 在这里他是无数人口口相传的偶像 , 并且只需要和自己抗争 , 一改之前团结渡难、顽强抗争的主题 。
由外在抗争转向内在的成长 , 用以自己为本位的叙事逻辑暗示着中国在目前国际社会中的自信 , 显示着我们对于自己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

《大圣归来》先入为主地给观众一个孙悟空“英雄本位”的视角 , 却又突然呈现一个迷茫的、惆怅的形象 , 刚好暗合了“亚文化”群体对于经典形象解构的期待 , 显示着当下时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 。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 。 ”也就是说“青年亚文化”将原作进行解构再创造 , 将全新的表现手法和现代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以获得新时代视角下大众的共鸣 。

《大圣归来》就创造性地将传统孙悟空斩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解构成好莱坞式失落英雄的自我救赎之旅 , 一开始的“中年大叔”形象准确地符合青年一代压力重重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 , 具有“亚文化”的反叛性和创造性 。
全片以“归来”为目的那么则预示着以孙悟空“离去”为前提 , 这样的“归来”与“离去”就具有了时代隐喻 。

【金猴降妖|在八十年代后,孙悟空的形象有何特点?】《大闹天宫》作为“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 是在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代中诞生 , 因此这时候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也到达顶峰 , 到了八九十年代 , 其形象随着“中国学派”的落幕而落幕 。
如果说这是孙悟空形象演变的必然趋势 , 那么同样地 , 伴随新时代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水平提高 , 《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归来也是必然趋势 , 这种回归显示着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 也凝聚着我们对于大国崛起的期待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