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文章插图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棕色大熊猫 。李 涛摄
佛坪县城 。张轩瑜摄
30年前,在一个大雪初霁的清晨,我和单位同事坐上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军绿色吉普车,从佛坪县城出发,翻过土地岭,再徒步翻越白马梁,第一次到达心心念念的野生大熊猫保护站——大古坪村 。此后,我成为大古坪村的常客,30年间不断往来于这里的莽莽森林 , 与大古坪的村民打交道,将他们保护生态家园的一点一滴置于我的言谈、笔端和镜头里……
秦岭大熊猫标本产地
佛坪县掩映在秦岭腹地中段南坡的崇山峻岭间 。秦岭中段的两道东西走向的高大山梁——土地岭梁和秦岭主梁夹着这个山中小县 。在佛坪县域西部有唐宋时跨秦岭的傥骆古道,东部有子午古道跨境而过 。佛坪县是陕西省内人口最少的县 , 县城面积不大,古朴而精致 , 小巧而别致 。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佛坪县西北部,是秦岭第一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 。保护区背靠秦岭主脊,西部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邻 , 西北部与黄柏塬国家级保护区相接,东部与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北部为地处秦岭北坡的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连成一片,与秦岭大熊猫野生种群中的“兴隆岭种群”重合,形成了秦岭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中面积最大的栖息地,承载着277只野生大熊猫的自由生息 。
在兴隆岭之南,发源于黄桶梁的西河,向东南方向涓涓而去,沿途接纳多条山溪,与另一条发源于光头山、向西南方向潺潺而来的东河交汇,形成一处富饶的冲积扇,这即是大古坪村所在地 。约200多名山民沿着东河和西河散居,在这片冲积扇上建造、居住、耕种,日积月累地雕琢而成如今大古坪村的模样 。
大古坪村是秦岭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 。1964年,郑光美(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动物学杂志》发表《秦岭南麓发现的大熊猫》,依据及模式标本即是来自大古坪村的西河河谷,自此,揭开了在秦岭保护野生大熊猫的序幕 。1976年 , 动物学家张纪叔在大古坪村湾沟发现的大熊猫幼崽“弯弯”,成为第一只走进人类的秦岭大熊猫活体 。1978年,佛坪保护区成立后,大古坪村民多次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伤病大熊猫,他们及时报告至大古坪保护站,使得大古坪村成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生物“短兵相接”的前沿地,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地 。
30年前进入大古坪村时非常艰难,要“吃饱、攒足劲,翻过白马梁,才能到达大古坪哦” 。2000年开始,前往大古坪村的交通越来越便捷 。首先是因108国道土地岭隧道建成,节约了车程;其次是从岳坝至大古坪村的村村通公路通车 。如今,从县城出发,如果沿途顺利,1.5小时即可到达大古坪 。
几乎人人见过大熊猫
紧靠大古坪村村委会的大古坪保护站,与约13公里之外的三官庙保护站一样,都是佛坪保护区划建之始与管理局同步建设的基层保护站,它们有着40多年履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历史 。作为国内首批进行野生大熊猫研究的科研基地之一,陆陆续续有30多名博士在这里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 。
不过,让我心心念念的不仅是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还有一只被称为“金发公主”的大熊猫——丹丹 。1985年3月,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和大古坪村民共同抢救了一只棕色大熊猫,不同于传统的黑白色,它的体毛为棕白色相间 , 在大熊猫研究史上尚属首次科学记录,著名保护生物学家潘文石教授为它取名“丹丹” 。截至2021年4月 , 仅有10次的棕色大熊猫野外记录中 , 其中6次发现于佛坪保护区 。大古坪村也因“丹丹”而被载入史册,至今,“丹丹发现地”在大古坪村基本以原貌形式保留在西河和东河的交汇处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