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 丁汝昌图片


丁汝昌 丁汝昌图片

文章插图
甲午战争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清政府却十多年不安葬他?谢谢邀请!
甲午战争中兵败自杀的丁汝昌,之所以死后多年没有下葬,其实和清王朝没有半点关系,这种做法缘于当地的丧葬风俗 。
丁汝昌,字雨亭 , 又作禹廷,出生于安徽庐江,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投身淮军,官至北洋海军提督 。1895年2月11日,因战局不利 , 不愿坐视北洋海军沦亡,丁汝昌在威海刘公岛上毅然自杀殉国 。关于他死后的境遇,现代坊间常以为是遭到了清王朝清算 , 诸如不允许棺木下葬,棺材上锁上三道锁链等等,实际这些都是讹传 。
(刘公岛上的龙王庙 。丁汝昌自杀后,灵柩一度就停放在这个院中 。)
严格来说,虽然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 但丁汝昌也已殉节,所以清王朝并没有再就此事对已经自杀殉国的丁汝昌做任何追究 。唯一显得带有一丝惩罚色彩的是,1894年11月 , 因旅顺失守,当时清政府对丁汝昌处以革职留任的惩罚 。到了1895年2月丁汝昌在刘公岛兵败殉国后,清王朝决定不开复当时对他的处分,即不撤销之前对丁汝昌做出的革职处分,也因此,丁汝昌未能获得清王朝的抚恤,也不能按照提督规格下葬 。
(1895年2月17日,丁汝昌的灵柩被运上停泊在铁码头旁的“康济”舰 。)
丁汝昌自杀后,灵柩一度停放于威海刘公岛龙王庙内,2月17日由“康济”舰运往山东烟台暂时停放,而后仍由“康济”舰载运 , 送至江苏上海,由丁汝昌的家人在上海认领后,运上雇佣来的民船,顺长江水路载回安徽老家 。
之所以丁汝昌的灵柩回到安徽后 , 多年没有下葬,实际上是丁的家人遵循了当地的风俗,即“暂厝” 。指人亡故之后,暂时不埋葬 , 而是结庐停灵,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 。这种风俗一方面是显现子弟的孝顺,一方面也是大户人家的讲究,因为寻找墓地吉壤 , 寻找合适的下葬日期,都不容许匆匆下葬 。
(丁汝昌墓位于今安徽无为小鸡山梅花地,与夫人魏氏合葬 。20世纪50年代被挖掘 , 现在当地所存是重修的空坟)
原本丁汝昌的灵柩多年不下葬只是一个正常的当地风俗现象 。但是民国时代安徽当地的学者陈诗在参与庐江县志编写时,根据捕风捉影的消息,以及自我的揣测,在其所撰丁汝昌传中写入了诸如清政府藉没丁汝昌家产,子弟流离失所等荒唐的故事 。而现代一些历史研究者又凭着这种印象进一步联想和解读,将丁汝昌死后数年才下葬一事 , 也牵强地解读成是清政府的处罚行为 。
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是哪里人?丁汝昌出生地:
安徽合肥石头镇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达 , 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明朝初年 , 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 。同治四年(1865年)
北洋舰队的丁汝昌真的是抽鸦片抽死的吗?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幕——刘公岛保卫战即将失败的前夜,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为避免受辱,服毒自杀;在他死前三天,定远管带刘步蟾在下令炸沉定远舰后,已先一步去陪伴邓世昌 。
然而,这二人的死法却为他们身后泼了最后一盆脏水——因为他们是服用鸦片膏死的 。刘步蟾还得到了一些恤典,而老大丁汝昌就没那么便宜了——他殉国的消息传到北京,光绪居然下令抄没其家 , 并不许他下葬,直到1910年,在丁汝昌身死十五年后,才得以灵柩南回故乡入土为安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