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首都?汉朝的首都是( 二 )


其三、咸阳已被烧毁 。项羽歼灭秦国主力军以后,领兵西进占领咸阳,由于项羽仇秦心理严重,进入咸阳后放了一把火把咸阳城的宫殿销毁殆尽 , 据史料记载,大火连烧三天三夜 , 咸阳已是一座废城 。
二、刘邦为什么迁都长安?就在刘邦提出定都洛阳以后,文武百官都支持刘邦在洛阳定都 。不久,娄敬赴陇西戎守边疆,路过洛阳拜见刘邦,娄敬便问刘邦:“皇上选择定都洛阳是不是想效仿西周?”,刘邦说:“是啊” 。
娄敬劝诫刘邦说建都洛阳不能和西周比,周朝是经过十几代人的积善累德 , 最后得到八百诸侯的拥护才灭商的 , 而刘邦是通过武力才夺取的天下 。
刘邦听后开始动心了,但是却遭到手下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 西汉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江苏人,自然不愿意去关中 。就在这个时候张良挺身而出,他劝诫刘邦迁都关中 , 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之饶 , 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 , 河渭漕輓天下,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也 。”张良说关中之地好,大概分为三点:
其一、关中之地地理形势好,关中四面都是关隘,北有萧关,南有武关 , 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有“四塞之国”之称 。关中四面环山,中间是八百里秦川 。关中的东部有崤山和函谷关 , 如果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向东边发展,可以从渭水和黄河输送兵源和粮饷,如果敌军逆流而上却很难 , 所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 。洛阳虽然四通八达,但是周围无险可守,是四战之地 , 不易称帝 。
其二、关中有稳固的经济大后方,站在咸阳城上往西南方向望去,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 ,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变法,大力发展农业 , 兴修农田水利,得关中者便有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和大粮仓 。以关中为根据地再去统一天下就容易多了,关中是最适合称帝的地方 。
其三、关中老百姓都拥护刘邦,刘邦攻占咸阳以后,封锁仓库 , 还军霸上 , 他并没有像一般侵略者那样烧杀辱掠,留在咸阳宫享乐 , 而是率领军队驻扎在霸上 。刘邦深知关中百姓受秦帝国荼毒已久,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后反其道而行之,废除秦帝国的严刑峻法,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 所以关中是刘邦安定天下的最佳根据地 。
总而言之,张良是唯一一位支持娄敬的大臣,他认为如果刘邦想要承接秦制 , 定都关中是首先 。在刘邦所有的谋士中,他最器重张良,刘邦和张良的关系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那样 。而且不仅刘邦器重张良,就连他手下的大臣也对张良尊崇有加 。在众人眼中张良的意见总是持之有故 , 言之成理 。加之张良对刘邦很忠诚,从无私心,张良便更加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佩服 。刘邦听完张良的建议,当日启程,迁都长安 。
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娄敬可谓是功不可没 。刘邦能够在短短七年北漂成功,确实有很多偶然因素 , 他总是那么幸运,在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突然出现来帮助他,当然刘邦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从谏如流 , 这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什么没在咸阳定都,而是在咸阳对面的长安定都呢?关于刘邦定都长安这件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上是详细记载了原因 。当时刘敬劝谏刘邦说:“应该把国都定在关中” 。刘邦对此犹豫不决 。刘邦身边的大臣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劝刘邦定都在洛阳 , 并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和渑池,背靠黄河,面对伊水和洛水 , 形势险要,完全可以依靠 。”这群大臣的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存有私心,因为他们的家族、门人、故吏全都在洛阳附近 , 其势力盘根错节 。如果将国都定在洛阳,他们受益最大,但这样做对皇帝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这样做壮大的是权臣的势力 , 削弱的是皇帝的权威 。刘邦对此说法不置可否,虽然知道这一层厉害,却不好当面反驳 。这时张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良说道:“洛阳虽然有他险固的一面,但地方狭小 , 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又贫瘠,它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这不是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 。”对于张良的说法,刘邦频频点头 。紧接着 , 张良又分析道:“关中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有陇山和蜀山,中间沃野千里,南边有物产富饶的巴蜀,北边挨着盛产牛马的匈奴大草场 。我们凭借南北西三面屏障坚守国家,只要一心对付东边的诸侯就行了 。诸侯安定无事时 , 就可以通过黄河和渭水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供给京城 。诸侯一旦有变 。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黄河、渭水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军队和粮食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虼肆蹙吹幕笆嵌缘?。”对于张良这一番论断 , 刘邦深以为是 , 于是当天就启程把国都定在了关中 。群臣们见刘邦拿定了主意,也没有什么办法反驳,只好听从,因此西汉定都长安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