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我国民族关系基本是什么之间关系?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三原则之问的关系:
1、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
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国内外民族关系的事实都说明,存在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当然不会有民族团结 。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
4、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 , 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事实证明,民族团结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上,经济是基?。?如果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民族团结就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迁都洛阳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乃定迁都之计” , 将北魏都城从平成迁至洛阳,主要原因有三,但都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鲜卑汉化 。一是对于已经进入农耕生活的鲜卑族来说,平成的环境并不适合耕种,此举有利于推行农业“汉化” 。二是孝文帝已经意识到民族矛盾尖锐不利于统治,已有改革之心,而平成偏居塞上,民风剽悍 , 人民开化不足,不利于实施改革 。据记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所以毅然迁都洛阳,为改革奠定社会基础 。三是迁都洛阳更有利于统一中原,洛阳是中原文明的代表地,此举可以很好地拉拢汉族人士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
此外 , 孝文帝在迁都途中 , 也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的高度关心与重视 。据《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孝文帝太和十七年(533)南征,“车驾发京师,南伐,部骑百余万…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亲见高年,问所疾苦…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 。”就是说孝文帝在南迁途中亲自询问腿脚不便的人,给他足够一生食用的衣物,关心老人 。下诏如果自己的车驾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要予以补偿 。
2.改革习俗 。其中包括,禁鲜卑语,禁胡服,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 , 大力倡导胡汉联姻 。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534)“革衣服之制”,在魏太和十九年(53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但“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对年三十以上的人有所宽容 ,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说鲜卑语了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载,孝文帝下诏:“…诸功臣,姓皆重复,皆改之” 。同时促成了许多鲜卑族与汉族的联姻 。孝文帝曾就胡汉联姻下诏说:“然则婚者,合二姓之好,结他族之亲,以上祀宗庙,下以继后世”
以上改革措施利于民族融合之处有二,一是通过习俗、语言、家族的融合,逐渐消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标志性的区别 。二是为北魏的政权寻找合法性,提升自己的正统地位 。如孝文帝将拓跋姓改元的理由如下 ,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就以“黄帝”为祖,以求汉族认同 。此外,孝文帝同时尊孔子 , 建孔庙,主动融入汉的文化 。
北魏孝文帝通过此次改革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 , 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气象,南北疆域、文化之分被打破,为隋唐的民族大融合开了先河 。有史学家认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局面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是分不开的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相关经验推荐
- 新型烧柴灶 新型烧柴灶结构图
- 新型老花镜多少钱?新型老花镜多少钱一副
- 索以文化和若鸿文化什么关系
- 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
- 丹姿和水密码是什么关系呢
- 农劲荪为什么害霍元甲 农劲荪和霍元甲什么关系
- 宝宝走路晚与智商有没有关系
- 新疆民族?新疆民族服饰
- 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什么人 二郎神和玉皇大帝什么关系
- 卿卿日常人物关系图 卿卿日常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