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婵|“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二 )


2018年的福布斯优秀青年榜 , 与之齐名的有朱一龙、白宇、苏炳添、孙杨、陈粒、张碧晨等多领域的优秀年轻人 。
2019年英国物理学会优秀审稿人 , 最近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还是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兼应用物理系系主任董帅老师 , 发表的论文已达两百篇 , 引用四千余次 。
2020年 , 麻省理工TR35选取的是中国最优秀的35岁以下35名科技创新人才 , 而中国现阶段20岁至35岁人口有3.5亿人 。
所以赵慧婵也没有多优秀 , 只不过是超过了99.99999%的同龄人而已 。
2018年 , 赵慧婵结束自己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 并婉拒了导师和学院的百般挽留 , 毅然回到了祖国 , 成为了母校清华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 。
这时候她才29岁 , 她也因此成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师 。 虽然赵慧婵很年轻 ,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另一群学霸面前就机械制造这个话题侃侃而谈 。
基于她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清秀可爱的面容 , 她在清华获得了“美女教授”的昵称 。
2019年 , 正赶上国内危情严重 , 前线医护人员需要承担巨大风险完成咽拭子采样 。 专攻软体机器人的她临危受命 , 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 。 这还是世界首例 。
这次的研究和在哈佛博士后的研究并不一样 , 甚至和她以前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不同 。 以前 , 她有着导师Wood教授的指导 , 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
但是这次 , 她必须自己去做这个巨人 。 采样的有效性 , 采样效率 , 采样成本 , 还有设备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 一系列问题摆在赵慧婵面前 , 等待着她去破解 。
看似全身破绽 , 但又好像无从下手 。 但是事态紧急 , 没有时间去犹豫 , 必须尽快制造出这样一台机器人投入一线 。
历时八个月 , 赵慧婵带领团队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第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 , 并在武汉搭载快速移动核酸检测车投入使用 。
也许有人不明白研发这个机器人的意义 , 但有几个数据可供参考:疫情期间因近距离接触患者导致感染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达1716名;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平均每日采样达两百人 , 而突发状况时可高达万人 。
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研发不仅有效减少了医护人员近距离接触的风险 , 也极大程度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 赵慧婵因此入选MIT35可谓理所当然 。
除此之外 , 赵慧婵还进行着柔性传感器、智能假肢和外骨骼等方面的研究 , 并实现了第一款由柔软的“人工肌肉”提供动力以完成受控飞行的微型机器人 。
这一研究可能会开创让残疾人能够恢复感知能力的先河 , 能够为数以千万计的残疾人振作起生的希望 。
几乎可以说 , 赵慧婵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中国软如机器人方面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 2021年 , 赵慧婵再次得奖 , 为她的人生留下了厚重的一笔: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
自2018年该奖项设立以来 , 仅有40人入选 , 而与她同期获奖的是那个一手馒头一手矿泉水的男人——人称韦神的韦东奕 。 韦神之名不用多说 , 能与之齐名 , 赵慧婵成就几何 , 不言而喻 。
当记者问及赵慧婵会如何处置她的一百万元奖金时 , 赵慧婵脱口而出:“当然是全都花在实验室上 , 把实验室修得更大一些 , 以后学生来做实验的时候更舒服” 。
果然 , 神的价值观和我们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 如果普通人获得一笔高额奖金 , 想的可能是买房买车 ,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
而对于这些科研工作者来说 , 科研环境科研技术几乎是自己的另一个家 , 或许比家庭还要更加重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