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将 明末抗清名将( 二 )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一》:考是时南征贝勒,一为勒克托浑,一为博托,一为贝子屯齐,后皆立功闽、楚,北剿大同,进封顺承郡王、端重亲王,其余刘良佐、李成栋以下,无一死于江阴城下之人 。若果没王事,如定南王、敬谨亲王之死楚、粤,则赏延奕世,载在史传,何得佚其姓氏!文士铺张 , 快其笔舌,尽信武成之策,遂成演义之诬,今并削之 。依据我的判断,这“三王”的由来大致有两种可能:
第一、误将清朝军官当做王爷写入史书 。此次围城战中确有满八旗参与其中,据《清史稿·忠义传》记录,有军官萨门、达鲁哈在登城作战中被杀,可能误将他们当成了王爷 。
《清史稿·卷四八七》:分兵江阴县,萨门以云梯先登,被戕 。达鲁哈继进,亦阵殁 。第二、此“三王”指降清将领刘良佐部下将领 。降清的原弘光四镇将领刘良佐几乎全程攻打江阴县,他的部下自然是死伤惨重,而其本人原系农民起义军出身 , 而农民起义军往往都会有给自己取绰号的习惯 , 如王光恩为小秦王、罗汝才自称混世王曹操 。《江阴城守纪》中有薛王死于城下之说,薛王这个称号不像清朝王号,倒与农民起义军的浑号相似,所以我感觉死的那“三王”很可能是刘良佐部下 。
有关清军攻打江阴的记载 , 不仅清朝死“三王”为不实之言 , 清军的围攻、死亡兵力也多有夸大之语,《江阴城守后纪》言,清军围城的兵数高达24万、损兵达7.5万余人 。
以当时的情况看清军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兵力,清朝进攻弘光政权时,以豫亲王多铎率领5~6万人进攻淮河以南,所谓“其时英王征陕西之军,都统准塔征山东之兵,豫王征江淮之兵 , 每路各五、六万”,这估计就是到达淮河南岸,长江下游八旗军的数量 。
其后又有弘光四镇之兵23万余人投降清军,但是早在顺治二年的六月十五日 , 为了让这批降军迅速为己所用,清廷就下达了裁军令,“归顺之骑兵,仍留彼处,步兵应留若干 , 应裁若干,尔等酌量裁减”,将弘光四镇降军内部用于充数的老弱妇孺和没有战斗经验新兵蛋子全部裁撤,最后10万左右的人员跟随清军作战 。
《圣武记·开国龙兴记四》:时我大清下金陵,下淮安,兵各数万,又收明降兵,间择骁悍薙发入伍,合十余万 。所以 , 在江南的清军总共最多只有16万人,怎么可能会出现24万人围攻江阴 。况且这15万人还要各处分兵 。首先、要重兵驻防南京,防止卢象观的义兵袭击南京城(《小腆纪传》称卢象观有义兵2万) 。其次、还要重兵驻扎杭州防备鲁王政权 。还要在松江、嘉定等地与各支义兵交战,怎么可能全部开赴赴江阴?魏源推测“其围城兵数断不及记载十分之二”,就是24万的五分之一,围城清军最多就是4.8万人 。
所以4.8万人围城,自然不可能有7.5万人的阵亡 , 而与《江阴城守纪》同时代的《弘光实录钞》与屈大均写的《皇明四朝成仁录》均称清军死亡数千或一万人,这个数字恐怕更符合事实 。
综上所述,江阴围城战中清军确实没有所谓的“三王十八将”阵亡,清军出兵人数大概是4.8万人 , 清军死亡大概在数千至10000人 。是故,哪怕是清军出兵伤亡人数有假,但江阴能以一城独抗东南清军的三分之一 , 亦可称为顽强坚韧 。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史稿》、《圣武记》、《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皇明四朝成仁录》、《弘光实录钞》、《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明末辽东名将排名?明末10大猛将排名依次有:李定国、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曹文诏、毛文龙、祖大寿等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