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文章插图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停母乳后,黄疸又减退现象 。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宝宝往往吃得好,睡得好,体重增长正常 。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
2、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

母乳性黄疸有什么症状症状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 。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
症状二: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
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肝、脾不大 , 无贫血 。
症状四: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 , 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

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判断方式就是,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 。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 。如果接着重新哺乳 , 黄疸又上升 。那基本可以判定为母乳性黄疸了 。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