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经济,我们的政策要更有“竞争性”


提振经济,我们的政策要更有“竞争性”

文章插图

提振经济,我们的政策要更有“竞争性”

文章插图
导读:7月15日 , 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指标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4% 。面对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压力,中国经济应该如何恢复平稳增长?如何提振消费信心,抵御通胀压力?中国能否完成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看待当下围绕金融、就业、物价产生的一些列焦虑情绪 。观察者网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就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
观察者网:曹老师您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5%的同比增长 , 是否明显低于之前的预期?
曹和平:确实低于预期 。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 , 整个业界低估了这一次新冠疫情肆虐对上海的影响,低估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连带受影响之后对经济的伤害 。其次是外部因素,全世界经济还在下行期,欧洲剧烈的军事冲突蔓延的伤害使得整个经济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压力 。
比如,上海疫情一出现 , 在封控、动态清零的过程中物流被中断了,物流一中断工厂的出货就停了,出货一停就会导致停工停产,这些伤害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是伤害了生产,二是伤害了消费 。这种情况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 。从国际局势来看,一些西方国家“不作死就不会死” , 把原本可以用在发展经济和搞基建的大量资金用于扩张和战争,这些二战受益国没有能够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导致世界经济也深受其害 。

提振经济,我们的政策要更有“竞争性”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ICphoto
观察者网:现在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似乎变得更“常态”了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众由此产生的不安?
曹和平:大众对经济的预期确实遭到了伤害 。比如说最近爆发的村镇银行事件就是人们对小银行信心的不足造成的一种挤兑 。还有房地产出现的资金链断裂,这种不安全感会影响金融投资界,尤其是银行会更加谨慎地运用货币和发放信贷 。这些都是比较悲观的一面 。
但是这些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和乐观的因素 。比如说村镇银行5万元以下的储户可以兑付 , 国家对于这部分普通人有一个兜底,同时很多大额的储户其实是将在村镇银行存钱作为一种追逐高利率的投机手段,比如有人跨省去存款的 。这部分作为“游资”的中高收入群体,实际上在村镇银行事件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还有房地产市场,我们的住宅供给某种意义上是大于有限的市场需求的,谁在炒房?被炒到天价的房子除了第一次刚需的买房人群,还有谁在买?这次房地产的动荡 , 受到伤害的很多也是高收入人群 。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整个社会80%-90%的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的话,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就是外部性的——来得快,去得快,因此不用过度地害怕疫情 。如果俄乌冲突输出的伤害能够被控制住 , 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产生了冲击,但不会对中国的经济预期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
所以,目前我们还来得及在政策上加强支持的力度,呼吁整个社会共度艰难时刻,保护大众对经济的预期 , 尤其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支持 。
观察者网:说到年轻人,当下以年轻人就业为代表,整个社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第一份工作的压力、保住工作的压力和失业再就业的压力都叠加在一起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