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本文为小步在家早教原创,欢迎个人关注、转发、分享
现在,很多家长都“谈巧克力色变”,理由有三:
糖分高,吃多了导致龋齿;
能量高,吃多了导致肥胖;
含有咖啡因,吃多了危害神经 。
但实际上,巧克力没那么可怕 , 如果孩子非要吃糖,那不如吃巧克力 。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孩子到底能不能吃巧克力?
高糖、高热量、含有咖啡因,是家长不给孩子吃巧克力的主要原因 。
但其实,这三点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我们一个个来说——
01 高糖
很多家长认为 , 巧克力甜甜的,含糖量高,吃多了会长龋齿 。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大部分巧克力,都是以可可固形(包括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为原料,糖、乳粉、乳脂、麦芽、卵磷脂等为辅料 , 加工制成的一种甜食 。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但是,没必要因为怕长龋齿就不给孩子吃巧克力 。因为任何一种食物(或残渣)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中 , 都会增加龋齿的风险 。
而且,比起牛皮糖、太妃糖这类容易粘牙的糖果,巧克力容易粘牙,溶解速度也比这些糖块都快得多,就算口腔中残留了一些,也很容易用清水漱口去除,对牙釉质的破坏其实非常低 。
02 高热量
一些家长知道 , 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含量高,高能量、高热量,怕孩子吃了巧克力就不饿了、不好好吃饭,更怕吃多了发胖 。
这里要划个重点——容易让孩子发胖的巧克力 , 其实不是真巧克力 , 而是“巧克力糖” 。
“巧克力糖”口感丝滑、味道甜蜜,但含有的可可很少 , 还去掉了本就所剩不多的黄烷醇(巧克力苦味的来源),只剩大量的糖和脂肪。
2016年曝出“存在致癌物、被召回的”德国健达巧克力,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但如果关注一下它的配料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一款“巧克力糖” 。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
只有可可固性>35%,才能称为巧克力 。

像孩子喜欢吃的牛奶巧克力(可可固形物≥25%及总乳固体≥12%)、白巧克力(可可脂≥20%及总乳固体≥14%),其实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巧克力,只能算一种“巧克力糖” 。
儿童心理学:为什么允许孩子吃零食的妈妈,反而能教出优秀的娃?

文章插图


而抛开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其实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是一种营养价值蛮高的天然植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还有铁、镁、铜、锰等元素 。有意大利研究发现,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黑巧克力作为膳食补充剂 , 能让人的头脑变得更敏锐 。
03 咖啡因
咖啡因绝对是家长不让孩子吃巧克力的最大原因了 , 害怕孩子吃了兴奋、影响神经 。
但其实,咖啡因和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也没有研究证明,巧克力中的咖啡因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
加拿大规定:
12岁以下儿童咖啡因的摄入上限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5毫克 。

欧洲食品安全署认为: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 , 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不超过3毫克的咖啡因 , 不会影响健康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