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文章插图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文章插图
胡政之是谁?怎样评价胡政之?以下为您介绍胡政之 。
胡政之简介
胡政之(1889—1949),四川成都人 。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文章插图
开创新记《大公报》他和张季鸾等一起走出了一条百年报业的“新路径”,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个高峰 , 一个至今难以跨越的高峰 。
1949年4月14日逝世 。
胡政之生平经历
一、胡政之早年工作经历
胡政之幼年随做知县的父亲到安徽 , 在私塾读书,后进安庆省立高等学堂,接触到了《申报》、《苏报》、《新民丛报》等,对林译小说尤其迷恋 。
1907年,在嫂子的一副金镯资助下自费到日本勤工俭学,进东京帝国大学读法律,至少通晓三、四种外语 。
1912年进《大共和报》任日文翻译 。
1913年受聘任《大共和报》总编辑 , 并在中国公学兼法律教员 。
1915年,他到北洋政府做幕僚 。因为这一段经历,1916年9月他受聘出任当时有安福系背景的《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 , 从此一生以办报为业 。
在他第一次主持《大公报》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1917年,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反对张勋复辟,胡政之以采访人员身份独家采访;二是1919年,他作为唯一的中国采访人员采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举行的巴黎和会 , 这也是中国采访人员第一次采访重大的国际事件 , 使他成为“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也是他终生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一件事 。对他热爱的新闻事业,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文章插图
1920年回国时,《大公报》奄奄一息,他没有回到天津,一度在北京和林白水合办《新社会日报》,不过为时很短 。
1924年8月,他又成功创办了著名的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国闻周报》还同时对外发行英文版 。1926年,他在《国闻周报》发表《作报与看报》一文“社会需要好报,新闻采访人员就不敢不努力,……读者鞭策采访人员的力量,比什么力量还大 。”《大公报》后来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办报思想 。
胡政之编的《国闻周报》既发表过张季鸾落托时的政论 , 也发表过年轻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名著《边城》,发行量最高时达二万五千多份 。他主持的国闻通讯社通讯网遍布全国,发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 , 这些都为后来新记《大公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胡政之接掌《大公报》
1926年 , 他和吴鼎昌、张季鸾共同以新记公司接掌《大公报》 。接办之初,《大公报》职工不过70人,月支出不满六千元 , 发行量仅2000多份,第二年发行量就翻了三倍,达6000多份,第三年突破万份 。
到1936年上海版创刊,职工人数增加到700人,是当初的10倍,月支出10万元,全国分销机关达1300多处,发行量超过10万份,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
经过胡政之等多年的苦心经营,《大公报》在采访、编排、言论等方面的改革都逐渐趋向规范化 。胡适一再称许《大公报》是“矮人国”里的“巨无霸” 。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胡政之生平经历 怎样评价胡政之?

文章插图
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大公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相继创办了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庆版 , 1938年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时,胡政之发表《本报发行香港版的声明》这一年的严重外患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