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是什么节气 十月初一是什么节( 二 )


所以,为了使已去世的老人在阴间过得舒坦,子孙后代就要提前扫墓,烧一些纸箔之类的“钱”,让在九泉之下的老人大大方方地过好清明节 。
第二,俗话说 , “过了清明冷十天 , 脱了棉衣换成单” , 清明过后就是谷雨了 , “谷雨前后 , 种瓜点豆”,农忙就在清明之后逐渐展开 。另外,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起来了再去,会伤害庄稼苗,这在农耕时代也是不明智的 。
为了不耽误农事,就需要趁清明前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了却自己的心愿 。
第三,按照迷信的说法,清明就是关鬼门 。所谓的“鬼关门”,就是在清明这天,阎罗殿里的小鬼就要将门封上了,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再打开 。在鬼关门之前 , 必须将祭祀先人的供品送到坟前,燃烧纸钱,才能让先人在阴间收到 。否则的话,去晚了一旦关上了门,先人就无法收到 。
第四,受寒食节影响 。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百五节” , 与清明节一样 , 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
从时间上看,寒食节是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个日子 , 因此也叫“百五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 。最初,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而既然在寒食节祭祀祖先、上坟烧纸,并且距清明节又只有一、两天时间 , 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在清明前祭祀烧纸的习惯 。
我个人认为 , 形成“早清明”的主要因素 , 正是由于第四点 , 即寒食节的影响 。
二,关于“晚十一”之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等 , 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 。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
在这一天,北方人便会到自家的墓地进行祭扫 , 用以纪念已故的亲人 , 同时还会给已故的亲人坟头上烧一些纸钱 。
关于“晚十一”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首先,跟“早清明”相似,在农耕时代 , 主要是为了爱惜庄稼 。
农历九月的时候,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而祖坟一般都处在庄稼地里,一帮人到坟上烧纸祭祀,既踩蹋庄稼 , 又容易引起火灾 。
另外,农活未完,有些离祖坟较远的人要远道前去上坟,一来一往也会耽误农时 。而到了十月初一或十一以后,农活基本上可以忙完了 。
其次,既然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故名思义,上坟祭祀就是为先人送寒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天到来时尽量冻一冻,不要天一凉就套上棉衣 。如果早早地给先人送去纸钱,让他们添衣御寒,反而对他们没有好处 。
再次,在北方某些地方 , 并不是将中元节视为“鬼开门”,而是将“十月一”看作是鬼开门之日 。与清明节相反,鬼开门之时 , 祭祀先人早了,往往门还没开,先人收不到祭品 。
后记
其实,关于“早清明、晚十一”,还可以这样理解:清明节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十月一上坟多在下午——这是“早”与“晚”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
我个人认为,清明祭祀祖先 , 并不是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重在于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重在于活着的人能恪守祖训,能有不愧先祖的行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