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上海电力大学 主创寄语学子用理想照亮乡村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上海电力大学 主创寄语学子用理想照亮乡村

文章插图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上海电力大学 主创寄语学子用理想照亮乡村】9月24日,乡村振兴主题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主创团队走进上海电力大学 。本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腾讯视频、上海福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活动上,导演王骏晔、编剧饶俊、演员曹骏、胡文喆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钱钰等一众主创和嘉宾共同出席,与上海电力师生深度交流 , 分享创作心得与拍摄感悟 。
以真实作底色,用青春博众心 。自9月15日开播以来 , 《在希望的田野上》便凭借其独特的乡村题材表达及犀利的现实聚焦,引发全网同频共振,更有网友在追剧中动情表示:“山区的孩子需要一个偶像才能走出大山,而张楠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
编剧饶俊分享乡村经历引共鸣
多元思辩碰撞连掀高潮
活动现?。?剧组主创与上海电力师生共同观看了精彩剧集片段,观众们一度被视频中驻村队员们迎难而上的党员风采,及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感染 。观影结束后,主创团队与学子们热情交流 , 共享“乡村振兴”之思 。
活动上 ,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顾婷婷作为学生代表 , 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暑假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的经历 , 剧中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真实揭露 , 让她在追剧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真实”“接地气”与“用心”;而同样作为学生代表的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费安可,则从现实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追剧体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在乡村教育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张楠出现,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
导演王骏晔用“扑面而来的浓浓乡愁”表达了自己首次接触剧本的感受 , 尽管身处不同地域,但同一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真实”中国故事,让他产生了深刻共鸣;在年轻班底的助推下 , 他不断探索主旋律表达的“常”与“新” 。作为以亲身经历改编的作品 , 编剧饶俊用“本能创作”来定义该剧 。他透露自己第一次转型创作 , 便把目光锁定在亲历亲见的乡村故事上 , 将真实成长经历映射在“张楠”身上,并向学子们分享了自己“上学偷藏水桶接水”“父亲为赚加班费不回家过年”等童年戳心记忆 , 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而正因这一切鲜活经历,最终成就了这个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青春态”主旋律故事 。
此外 , 剧集中有据可依的情节设定,真实可感的驻村人物 , 以及为角色努力学习贵州方言的经历 , 让第一次主演乡村题材的曹骏印象深刻:“不虚假,不高大全 , 张楠返乡是因为突发的家庭变故,这是非常真实且有人性的” 。对于贵州演员胡文喆而言,参演该剧不仅收获了用家乡话“本色参演”的新鲜拍戏体验,在艰苦山区拍摄环境中所磨砺的“珍惜”与“奉献”的美好品格,也让他倍感幸运 。演员安悦溪则用VCR的形式为学子们送上了鼓励与祝福,现场火热气氛一度被推至顶点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高度赞赏
扎根现实主义手法扬青年担当
《在希望的田野上》剧中对于新农村面貌的呈现和青春视角链接“乡村振兴”的巧妙出圈方式,吸引了许多学子的好奇 。针对“本剧进高校对大学生的影响”问题 , 及现场学子面对“毕业返乡”的两极分化态度,导演王俊晔与编剧饶俊一致认为:“本剧的创作初衷,并不是想提倡大学生返乡的牺牲精神,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乡村振兴全貌,从而在返乡与实现人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对剧名中“希望”二字的深刻含义,编剧饶俊也给出了自己的注解:“乡村的希望,即是下一代的教育者”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