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学屡致招生陷阱 校校联合办学( 二 )

毕业生甚至中专毕业生,然后对学生谎称是“某某高校博士、研究生” 。因为待遇太低,这些教师流动性较大,最多呆一学期就跳槽,有的甚至几天后就另觅高枝 。
【联合办学屡致招生陷阱 校校联合办学】“牟利”让联合办学“走样”
专家认为,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民办学校“借鸡下蛋”,本来是办学体制的一种探索,但急功近利的教育产业化思路却让联合办学走上了歧途 。不少公办高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目的并不在于“办学”,而在于“牟利” 。
据四川一所知名职业技术学院向采访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4月,该校在校外的联合办学教学点竟然多达47个,即便截至清理整顿后的2007年3月,也还有10多个 。如此众多的联合办学教学点,平时疏于管理甚至不闻不问,在情理之中 。但每年所得的“管理费”,占每个教学点收入的35%,金额至少高达数百万元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公办高校不惜变相出租自己的招牌进行所谓的联合办学 。
一些民办学校明知这些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的目的在于圈钱,但为了攀上这些“富亲戚”,借用它们的金字招牌,不惜血本地“进贡”天价管理费 。这样的民办学校动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办学目的太过商业化,短期行为明显 。另一种是主观上确实想长期办学,但思想认识却明显存在误区:现在大家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违规混乱的招生办学是普遍现象,乱一点没关系,只要做大做强了,一切就会规范起来 。
体制环境:民办教育困境的根本所在
专家认为,认识误区只是民办教育陷入困境的表现,体制环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尽管我国的民办教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在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观念中,以民办高校为例,仍然存在着五种论调:一是多余论,认为民办高校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公办学校办好就行;二是冲击论,认为举办民办高校对公办高校造成冲击,公办学校培养人才就业都难,何况民办高校;三是营利论,有些人只要一提起民办高校,就认为是以办学为名行赚钱之实;四是怀疑论,对民办高校持不信任态度;五是过渡论,认为民办高校只是一种过渡性教育,早晚要被公办高校取缔 。
专家因此指出,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的一些政策一方面是制度鼓励,另一方面却是政策紧缩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向民办高校表明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心,但是,制度付诸实践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国内目前没有建立向民办大学投资的良性机制和配套的政策 。教育家刘道玉曾感叹道:“中国的民办教育太难啦!在今日之中国,既缺少教育慈善家,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业家和教育投资家,倒是不乏以赢利为目的的炒作民办教育的商人 。”教育专家冯文权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投资是讲究回报的,但是按目前的政策,投资于民办教育的资金是不能回收的 。因为民办非企业免税,不能分红 。这种分配机制难以吸引社会投资者 。
新华网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