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学屡致招生陷阱 校校联合办学

.f14 {font-size: 14px;color: #0000FF;}内容提要:民办学校与公办高校的联合办学,曾一度盛行于全国各地,被视为民办教育“借鸡下蛋”快速扩张的良方 。但这种“借鸡下蛋”发展方式,由于利益分配格局严重失衡而变得异常扭曲,很多民办学校因此难以为继,甚至最终崩盘 。
联合办学”屡屡导致招生陷阱
近年来,全国各地屡屡发生公办高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导致学生上当受骗风波 。由于披上了公办高校的“外衣”,作为联合办学一方的民办学校招生陷阱看起来更具诱惑力和欺骗性 。不少学生及家长就是抱着“国家不会骗人”的心态,不知不觉掉进了联合办学的陷阱 。
陷阱一:在文凭性质上含糊其辞 。一些只有考试培训或者专科教育资格的学校谎称自己能招大学本科甚至硕士 。除此之外,一些民办高校还常常将自考助学、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混为一谈 。一些民办高校常常标称,某专业发证院校是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其实这些名牌大学只是为这些民办高校参加高自考的考生颁发某一门单科的结业考试合格证书,并非大学毕业证 。
陷阱二:对就业作不切实际的承诺 。例如“保证100%高薪就业”“保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安排工作” 。业内人士说:“为了吸引学生,什么都敢承诺,什么责任书都敢签,只要学生能来上学 。几年以后,谁还管当初的承诺!”
陷阱三:胡乱吹嘘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 。很多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招生资料上介绍的根本不相符合 。
利润分配严重失衡 联合办学存在致命缺陷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在不规范联合办学事实上形成的利益“食物链”上,公办高校、招生贩子、民办学校和学生处于不同的位置而扮演着不同角色 。其中,公办高校凭借“出租”校名无形资产,坐享其成,收获丰厚利润,俨然居于“食物链”的顶端;招生贩子是最重要的“生源”的供给者,招生时坑蒙拐骗,智力体力并用,居于次席;民办学校作为直接的办学者和管理者,必须优先向公办高校和招生贩子供给利润,因此只能居于第三层级;而学生是这一切利润的最终来源,处于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食物链”底端 。
由于这条“食物链”利润分配格局严重失衡而存在致命缺陷:上游的公办高校、招生贩子和民办学校各自攫取相应利润,尤其是最上游的公办高校、招生贩子获取了超高利润,导致花在学生身上的实际办学成本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一所民办学校校长告诉采访人员:“收取的学费至少有六成被公办高校和招生贩子拿走,这是联合办学的常见情况 。”如果当年招生情况不错,剩下不足四成的学费收入还可以勉强维持日常运转;但一旦招生情况不好,维持运转就很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办学投入上偷工减料,严重入不敷出时就只好倒闭 。
公办高校向民办学校收取的“管理费”,一般高达三成多,它们一般很少过问联办教学点的事,一般不派教师和管理人员,也不提供相关教学资料 。“向联办方出租校名,是它们坐收其利的理由 。”一位知情人透露说 。成都一所民办学校曾和某公办高校联合举办大专教学班,当年秋季招生500人,编成10个班,学费收入约为350万元,其中给公办高校上缴的“管理费”占总收入的35%,给招生贩子的回扣数额竟占总收入的40%,剩下不足100万元,用来租场地、聘教师、支付水电费 。因为钱不够,只好租用工厂的废弃厂房,甚至农民院子;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根本请不起,一般都是在人才市场上找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专科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