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优质企业是北交所流动性提升基础,两大举措或能“打开入口”


聚焦|优质企业是北交所流动性提升基础,两大举措或能“打开入口”

文章插图
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市场各方瞩目 。近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北交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成为市场热议焦点 。
对证券交易所而言,拥有大批优质上市公司、拥有大量交易型投资者、拥有适配的交易机制,是流动性提升的三大关键 。而其中,不断引入具有高投资价值的企业,又是基础的基础 。
不过 , 问题在于,在沪深市场、海外市场的竞争之下,北交所如何才能吸引到源源不断的优质企业上市,并形成规模效应,创造出财富效应?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近日采访多位学界、业界人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北交所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容量较小,且以小市值股票为主,流通的基本盘尚未形成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第一财经表示,要加速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节奏,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规模,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流动性 。
滦海资本董事长高凤勇对第一财经表示 , 北交所应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并提升其估值水平 , 形成“压舱石”、“定海神针”,对市场形成带动作用 。
另据第一财经独家了解,目前市场人士建议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直接到北交所上市、压缩“挂牌满12个月”时间要求,北交所已经在关注研究 。
加快高质量扩容,探索专精特新“直接上市”
高质量扩容,无疑是当前北交所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只有吸引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高效上市,形成一定的企业规模,才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结构多元的投资标的,才有条件去提升市场流动性、开发新产品、发挥市场基础功能 。
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163家,总市值约2186亿,日成交约3亿元 。除在辅、在审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符合上市条件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 共同构成北交所后备上市力量 。
公开数据显示,北交所163家上市公司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40家 , 占比接近三成;超过60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四成 。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明确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 。其中提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北京证券交易所实行‘专人对接、即报即审’机制,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 。”
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北交所上市过程中,可以采取试点放开模式,先放开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该模式可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相结合,企业质量有保证,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 。
比如,可以探索建立直接上市机制,允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豁免“挂牌满12个月”的要求 。
“随着市场增量提升,优质企业的不断涌入,市场运行将逐渐平稳 , 流动性也将逐渐增强 。”田轩认为,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仍参差不齐,部分领域龙头企业或优质中小企业通过北交所上市公司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进一步规范,营收利润水平得到提升 。但多数企业发展尚不成熟,估值较低,企业管理质量不高 。
高凤勇也强调要重视引入优质企业以及发挥头部企业的撬动作用 。
“头部一定要好,有一定比例的龙头企业,形成交易深度,给予它应有的流动性和估值体系 。”他提到,引入了优质企业 , 市场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还要有激励效果,比如享受更高的估值、更好的流动性等等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