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三亚的95后:消费欲望降低 变的更务实( 二 )


疫情结束前后的海南岛像个平行时空,从空城一幕穿越到人山人海 。“疫情一放开,看到三亚机场每天的吞吐量忽然就升到十几万人” , “种一颗啾啾”回忆道 。
从三亚溢出到陵水的游客相当多 。
陵水的岛与岛之间几分钟一趟的公交船,是当地人必备的交通方式 。5号之前,陵水的公交船单程一元 , 5号之后便涨到了两块,这是游客人数衬托起的底气 。
陵水县的新村夜市,“种一颗啾啾”基本每晚都去 。夜市每晚六点出摊,开放前的夜市冷冷清清没什么人 。再去的时候,“种一颗啾啾”被夜市上的人潮吓到,她之前吃的那家生蚝店,八点多就售罄买不到了,大排档老板的说话声都变得宏亮了 。
后来,她在小红书上发布了陵水攻略 。那篇充满热带气息的陵水游记在她的主页上数据断层出道 , 点赞收藏数达到3.5w/5w 。
“种一颗啾啾”没想到大家会这么爱看这个,直呼“数据都爆了” 。
居住在成都的95后摄影师克克,也在12月中旬趁着人还不算太多,飞到了海南万宁 。
12月的万宁白天温度在20度以上 。克克白天下海冲浪,在沙滩上躺着晒太阳,或者在海边的咖啡店坐着发呆一下午 。万宁租车玩一天也只要50—100块 , 沿着日月湾的海边公路,他飞驰到夕阳落下 。
年轻人在三亚平替的旅行中体会到属于他们的片刻 。
平替城市也想喝汤
平替概念是被地方旅游局、旅游产业链上的人逐渐营销出来的 。靠旅游业吃饭的城市,从政府机构到普通人,没有人不急 。疫情下旅游业重创,国内封控此起彼伏,能出游的机会本就不多 。许多支柱性产业单一、依靠旅游的城市,各行各业及当地税收都倚靠游客带来的收入 。
海南岛内的万宁是最早被炒起来的城市 。万宁的日月湾海浪绵长,起浪频率高,最早打出了冲浪胜地的名号 。随之,万宁推进“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挖掘滑翔、跳伞等空中运动,举办大型赛事,将“滨海城市与运动海湾 , 我们正在遇见青春年华”作为城市旅游宣传的口号 。
万宁、陵水等城市民宿、当地旅行社在小红书等平台进行营销 。打出“去三亚不如来xx”的口号 。在某旅行类网站上,还有广西北海的私家团在标题简介中直接打上了“三亚平替”的标签 。
近些年,万宁成为继三亚之后海南岛内最火的旅游目的地 。许多没法出国的年轻人和长居中国的外国人 , 在这里开party、参加音乐节、冲浪、骑摩托吹海风,将这里变成了一片狂欢的乐土 。
年轻用户的参与、再分享,让平替城市的旅游热潮形成循环 。
在杭州生活的95后大厂员工丁丁就通过社交媒体挖掘了好多旅行地 。
工作这三年,丁丁一次也没出国 。大学时丁丁读摄影,一放假,她老和同学约着去不同的东南亚国家游玩、拍摄 。疫情前去东南亚的性价比比海南岛还要高 。而过去的几年,国内的各个旅游城市相继在网络平台上映入眼帘 。
丁丁在杭州一家文娱类大厂做海外运营,工作繁忙程度跟着影视剧上线的节奏走 。闲下来的时候,她跟朋友去了好几次三亚,还探索了一些别的沿海城市,海南万宁、琼海、福建平潭都是被靶中的地方 。
很难说,这些所谓的“平替城市”都能是宝藏 。去万宁旅游时,日月湾旁边一片片还未竣工的工地,在丁丁看来很像烂尾楼 。还有一些人造景观,让人观感上看起来是为了“收割游客的” 。作为非冲浪运动爱好者,丁丁的个人感受是,“不建议去”,没想象得那么好 。
平替vs低欲望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