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二 )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 , 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 ,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 , 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 , 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 ,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 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 , 制造了事端 , 争夺了百姓的财利 , 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 , 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 议订法令制度 , 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 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 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 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 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 , 驳斥巧辩的坏人 ,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 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 , 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 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 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 , 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 , 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 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 , 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 , 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 , 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 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 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 , 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 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 , 指出儒者所争 , 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 , 全是谬论 。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 , 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 , 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 , 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 , 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 , 语气委婉而严正 , 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 , 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 。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 , 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 , 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 , 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背景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信 , 他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 , 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 , 恢复旧制 。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未能助上大有为 , 以膏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来两人完全绝裂 , 司马光跟皇帝辞职 , 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

相关经验推荐